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見習記者 楊佳琪 威海報道
建設海洋強省,港口既是窗口,也是支柱。在9月22日召開的東北亞海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海洋經濟數字化轉型”平行分會上,山東港口青島新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永翠同與會者分享了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發展的實踐經驗。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山東港口在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方面積極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發展。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表示,“數字化轉型是工業經濟邁向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時期,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驅動下,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造出傳統產業發展的一些新的模式和產品,為數字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無人碼頭裝上“最強大腦”
在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作業區,高大的軌道吊呼嘯往返,自動導引運輸車來回穿梭。偌大的碼頭作業現場見不到一個人影,所有設備都是電力驅動,沒有機械轟鳴聲。工人搬到寬敞舒適的室內,從低頭掰手柄變為抬頭點鼠標……這樣高效運作的“大港重器”令人贊嘆不已。
“碼頭具備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可復制和更綠色的特點,主要創新實踐包括生產作業智能化、運營管理智能化和協同服務智能化。如果這三方面能全部實現智能化,從生產操作、運營,到對外服務,就能全部實現智能化。”李永翠介紹,在生產作業智能化方面,山東港口青島港自主研發了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智能管控系統(A-TOS),該系統就像碼頭作業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具備碼頭管理、船舶計劃、堆場計劃、智能調度控制、智能閘口終端、智能分析、監控仿真等功能,實現了全新生產資源計劃、調度和任務的分配執行。
據了解,該系統創新實現了“云原生”技術在港航領域的落地應用,充分利用云計算的靈活性、可拓展性和彈性,根據碼頭實際業務量動態調整系統負荷,實現系統資源消耗的最佳分配,系統的升級維護對生產不會產生影響;創新架構設計,打造“無接口”一體化智控系統;創新算法應用,構建全智能碼頭“數智一體”算法平臺。同時首創循環充電模式,使得電池重量大幅減輕。
通過協同服務可以實現外部資源的統一調度,運用物聯網、大數據、自動控制等技術,將查驗監管與實際生產作業相融合,構建碼頭智能監管體系,實現了碼頭無人、順勢、高效、智能化監管,為口岸單位提供實時高效的數字化協同服務。

新技術不斷應用,發展空間進一步打開。近年來,山東港口集團自主研發實施的上述集裝箱智能管控系統(A-TOS)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支撐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平均作業效率達36.2自然箱/小時,橋吊最高單機作業率達到67.76自然箱/小時,第九次刷新世界紀錄,為全球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李永翠看來,“智能化包括很多算法,大模型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新技術的發展給整個行業帶來的變革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未來有各種各樣的可能。”
數字化轉型在魯不斷推進
建設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山東港口集團貢獻著現代化港口的“山港方案”、數字化轉型的“山港樣本”。山東港口集團以引領行業的創新舉措不斷為山東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從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智能空軌,到日照港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從煙臺港“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干散貨專業化碼頭控制技術,到渤海灣港自動化門,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創新驅動成效顯現。
2018年山東在全國率先提出“智慧海洋”突破行動,提升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智慧化水平。依托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大產業基地,山東啟動建設全國首個“智慧海洋”大數據共享支撐平臺,著力構建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大資源協同系統,實現產業優勢資源及創新要素的集聚與協同。
數字是產業的清晰印證。2022年山東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8.9億噸,躍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一位;集裝箱量3757萬標箱,穩居全國沿海省份第四位。山東積極建設智慧綠色港口,成功獲批交通運輸部首個交通強國“智慧港口建設試點”。全國港口首座加氫站——青島前灣港區加氫站建成投產并全牌照運營;日照港正式上線運行采用“5G+物聯網”等新技術實施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務”智慧設備管理平臺,提升智慧綠色港口效能。

“當前海洋經濟數字化轉型正處于蓬勃的發展期。”山東省大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顧衛東表示,“要深化現代數字技術在海洋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強海洋數據的共享和業務協同,充分把握時代機遇,不斷開拓創新,以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深化海洋和岸線等綜合治理,持續做好海洋環境生態保護,立足特色優勢,推動傳統海洋產業提質增效,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存。”
石綏祥也表示,“驅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勢必要求激活海洋數據要素潛力,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迭代、不斷融合,催生大量海洋數據應用新場景和新業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