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見習記者 于婉凝
9月1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省民政廳負責人介紹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強省建設情況。

山東省民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省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張孟強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目前,山東省共注冊登記社會組織6.7萬家,其中行業協會商會8620家,覆蓋各個領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為了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山東省民政廳等14部門出臺《關于更好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強省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實施“山東省十強產業協會雙百工程”,部署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著力支持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發揮聯系政府、企業、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開展行業活動,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產業發展提供服務。2021年以來,山東行業協會商會參與法律法規、發展規劃、政策文件制修訂等工作2240余件次,牽頭或參與制定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1832個,舉辦行業培訓6300余次,培訓人員443.2萬人次,舉辦各類雙招雙引、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3810余場,簽約(意向)金額1315億元,通過行業協會商會引進投資項目2380個,引進投資(意向)金額1337億元,為“質量強省”“好品山東”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服務體系建設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鄭月峰表示,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已成為服務我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高度重視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改革與發展,指導省級146家工信領域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獨特優勢,聯系服務企業、行業和政府。
在充當政府決策“智囊團”方面,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征求企業意見、參與政策實施評估,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近年來,為全方位保障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在行業協會的參與下,山東省先后制定出臺《山東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修訂施行《山東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實施“非公十條”“民營經濟35條”“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8條”等高含金量政策措施。
在充當企業發展“助推器”方面,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主動發揮資源鏈接優勢,在培優市場主體、產業鏈協同創新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在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參與和推動下,近年來山東梯度培優一批中小企業,累計培育認定創新型中小企業13530家、專精特新企業1607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1000家、瞪羚企業2233家、獨角獸企業27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推動實施“十鏈萬企”融鏈固鏈行動,今年以來,有關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已承辦或協辦省市專場對接活動357場,達成合作意向2600余項,推動專精特新等企業卡位入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充當惠企助企“服務站”方面,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參與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專項行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和中小企業服務月等工作。今年省市已組織開展100余場政策宣貫活動,幫助企業“知、懂、用、享”惠企政策。對接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應急轉貸、產融對接等服務,為11388家企業應急轉貸2129.99億元,同比增長9.5%。圍繞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特色產業集約集聚發展等方面累計開展各類服務活動1000余場,服務企業100余萬家。
鄭月峰表示,下一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堅定落實《意見》,進一步充分調動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搭建管用實用的橋梁和紐帶。
此外,《意見》根據社會組織的特點和優勢,重點強調有關部門要支持引領社會組織在推進產業集聚發展、搭建行業服務平臺、加強行業發展研究、承接“雙招雙引”任務、完善標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創新轉化、打造品牌產品項目、宣傳行業法規政策、發布行業數據信息、開展民間對外交往等10方面提供服務,明確了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優勢和實踐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