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高冉
金秋送爽,和風陣陣。汶上縣蘆花雞生態養殖基地,一群群羽毛豐滿、體貌俊俏的蘆花雞正伴隨著莫扎特的古典音樂在林間悠閑覓食,養殖戶通過電商現直播平臺將肥美的蘆花雞銷往全國各地。鄒城市大束鎮食用菌培育車間內工人們也在忙碌著,通過智能化育菇系統監控生長情況,菌包中長出飽滿潔白的菌傘,在采摘、包裝過后,鮮美的菌菇變身美味的佳肴,被送上人們的餐桌。
2022年,濟寧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185.07億元,居全省第3位。濟寧市通過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助力縣域優勢產業發展,打出特色農業品牌效應,為全國遞上“濟寧名片”。去年濟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137元,同比增長6.7%,濟寧市農業的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交出優異答卷。
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科技賦能這個“推手”,其中各級科學技術協會起到重要作用。在山東省科協的指導下,各級科協組織單位充分發揮全市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的橋梁紐帶作用,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服務鄉村全面振興。通過集成專業優勢資源,開展科技培訓、為農業發展引進科學技術提供契機與幫助,真正將新技術、新機遇帶到農民的生產與生活中去。
蘆花雞變身“金鳳凰”
“過去沒有技術,只是零散的養殖戶進行蘆花雞飼養,模式比較單一,收入比較低、不穩定。”9月6日,山東金秋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正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而如今,通過提高養殖技術,利用智能化設備,實現科學規范管理,形成了一條集蘆花雞育種、種雞擴繁、雞苗銷售、生態飼養、肉蛋產品深加工以及蘆花雞養殖技術研發等為一體的蘆花雞產業鏈,并實現規模化生產。
汶上蘆花雞產業迅速發展,建成了汶上蘆花雞國家級原種繁育中心,年孵化雛雞6000余萬只,出欄成雞1000萬只,蘆花雞雞苗及相關深加工產品遠銷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在以前“公司+協會+農戶”的產業模式上,又創新探索消費領養、社會認養、區域聯養、分戶散養和托管代養的“五養”新模式,為進一步促進農民和村集體經濟增收,由此,規模化和產業鏈生產優勢顯現,以點帶面輻射帶動著更多產業、更多群體,讓更多農民依靠蘆花雞富起來。
“現在我們使用智能孵化箱,大大提高孵化效率和雛雞生存率。”漕流村第一書記張明介紹說,“一個孵化箱可以放20000左右個雞蛋,孵化率大約在85%,也就是說20天后一個孵化箱里會產出18000個小雞。”
▲金秋農牧董事長賈正國介紹蘆花雞產業鏈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為了讓群眾嘗到科學致富的甜頭,張明2021年就聯系到汶上縣科協,通過縣科協的搭橋,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曲魯江第一時間帶領研究生團隊來到公司。團隊根據一線數據,很快就給出綠殼蘆花蛋雞的育種配套方案實現養殖智能化,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營收。
“以前養殖沒什么經驗,又沒什么技術,前路有著重重困難。”養殖散戶田夫生告訴經濟導報記者,過去,因為腸道疾病問題,蘆花雞的存活率只有30%,通過縣科協的幫助,聯系到山東農業大學專家,通過專業化學習,改進飼料、水質、養殖環境,如今生態養殖存活率已達90%。
據悉,汶上縣蘆花雞協會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設立了“科普專家工作室”,建設“山東農業大學教學、科研與就業實踐基地”,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新成果轉化和指導企業生產。
“家人們,這是我們生態養殖的蘆花雞,喝純凈水,吃蟲子放養長大的,今天給大家體驗價福利……”走進汶上縣次邱鎮河里村立體養殖基地,“新農人”馬海濤正在直播間與天南海北的粉絲互動,生動的講解與看得見的養殖基地,直播帶貨吸引了大批量網友在直播間停留觀看,紛紛下單購買。
據悉,過去蘆花雞特色農產品的銷售主要是通過批發商收購,銷售模式很傳統。通過第一書記平臺資源,搭建與助農電商直播帶貨合作后,讓更多消費者認識了蘆花雞系列農產品,進一步打響了產品的品牌知名度,不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還在網絡中對汶上蘆花雞特殊性進行了進一步推廣。
▲馬海濤直播銷售蘆花雞
小蘑菇撐起“致富傘”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我們的智能育菇車間,溫度、濕度、光照都由智能控制系統來調節,一個庫有63間,只需要3名技術員,就能實現高效管理。”鄒城市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我們還配備了大數據監控平臺與物聯網系統,可以實時監控整個園區的生產狀況。
據悉,4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莊稼地,而4年后這里成為集食用菌研發、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企業和日裝瓶量32萬瓶,日產金針菇160噸,年產值2.8億元的食用菌生物智能制造超級工廠,其生產設備、工藝、產能在國內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當時,很多種植戶都不懂,技術不得當,很多蘑菇都壞掉了。”食用菌種植專家張金香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我告訴他們,高溫注水會燙壞菌絲,在晚上20多度時低溫注水效果最好,還有香菇菌捧疏蕾很重要,雖然產量少些,但能保證生產出高品質的香菇。”
據大束鎮南葛村黨支部書記張向德介紹,在合作社社員種植香菇的過程中,社員由于在生產過程中沒有運用恰當的方法技術,導致菌棒產量偏低。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鎮科協立即聯系市科協和市食用菌協會,邀請食用菌種植專家張金香到南葛香菇種植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在較短時間內解決了該社員的技術難題,實現了香菇高質高量生產。
據悉,2023年,按照香菇每斤4.5-5元的平均價格算,每個大棚每季毛收入能達到4萬-5萬元,去掉菌棒成本、水電費等成本,一季凈收益約2萬-3萬元,大棚可實現一年產兩季,總收入達4萬-6萬元。
▲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菇車間
發揮“頭雁”效應,帶動村民發家致富
借助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龍頭帶動效應,蘑菇小鎮周邊村莊陸續開始主動承接食用菌種植產業,南葛、釣魚臺等4個村莊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建成蘑菇大棚近400個,有效帶動40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6萬余元。
為引導群眾當菇農,實現了村企融合、強村富民、多方受益,鄒城市科協積極動員所屬食用菌協會,充分發揮引領、協調和示范作用,為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幫助企業聯系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積極引進和推廣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帶動建設了南葛香菇種植基地。
目前,該香菇基地占地66畝,共建有大棚59個,是集香菇種植、生產加工、冷藏儲存為一體的標準化示范基地,可實現年產香菇1000噸,年產值400余萬元,實現了企業、村集體和群眾三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