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穩居全國首位;擁有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占全國1/10,入選2022年國家品牌培育計劃數量居全國首位……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這些傲人的成績都澆筑了山東農業的底氣與信心。
為擦亮山東農產品的“金字招牌”,推進山東農業數字化轉型,8月28日,由政府、企業和媒體攜手成立的農業大平臺——“齊魯農超”山東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即將上線。該平臺是由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大眾報業集團、魯商集團承辦,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負責平臺建設運營和維護管理,是官方指定的唯一區域農業公共品牌自主平臺。
平臺將精選山東農業優品,聚合山東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上聯市場,下聯用戶,實現鄉村振興成果展示、宣傳推廣、產銷對接、產品交易、質量管控、在線服務等六大功能的模塊化運作,立足于山東省優質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作為“第一農業大省”
山東當之無愧
“一天不見魯Q,吃菜就犯愁”,這是長三角地區老百姓常念叨的一句俗語,這里的“魯Q”特指的就是山東臨沂蘭陵縣的蔬菜運輸車。蘭陵縣是山東的“南菜園”,更是長三角地區百姓的“菜籃子”。
每天掛著“魯Q”牌照的蘭陵貨車,絡繹不絕地運往長三角地區的菜市場,光是供應給上海餐桌的蘭陵蔬菜每天就達500萬斤。以至于,上海市場的每3個蜜桃中就有2個產自臨沂,長三角城市每賣出3只咸水鴨,就有1只來自臨沂。
除此以外,蒼山蔬菜、蒙陰蜜桃、沂南肉鴨、莒南花生、平邑金銀花……一類類各具特色的“沂蒙山”特色優質農產品,更是行銷海內外。
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擁有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批發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除了壽光蔬菜,濰縣蘿卜、昌樂西瓜、安丘大姜、諸城綠茶、青州銀瓜等都是濰坊市的知名農產品。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用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曾為全國貢獻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山東經驗,因此素有“全國農業看山東”之說。
山東依海而立,因海而興,海岸線長達3505公里,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藍色海洋孕育了山東半島,更孕育了獨具風味的山東海鮮。
“入市子魚貴,堆盤牡蠣鮮。”乳山生蠔在國內鮮品市場占有率、高端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前列,產自乳山的單凍牡蠣肉、半殼牡蠣、牡蠣肽等產品暢銷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
在乳山市東鄰的榮成,不僅遠在西伯利亞的天鵝每年來過冬,這里更是盛產鷹爪蝦、牙鲆魚、扇貝等魚蝦貝藻類海產品100多種。其中,全國一半的海帶產量都來自于榮成,海參、鮑魚等水產品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本草經集注》曰:“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東阿阿膠的應用迄今已近3000年,而這一塊小小的阿膠凝聚了無數的智慧結晶,要知道,一塊東阿阿膠就擁有187項專利,一支復方阿膠漿則擁有49項專利。
除此以外,德州扒雞、青島啤酒、玉堂醬園、蘭陵美酒、周村燒餅、崔字牌芝麻油、野風酥高粱飴等都是匠心獨具的山東老字號品牌,山東正持續擦亮老字號的“金字招牌”,將產品推向更為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

▲8月22日,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大張莊村獼猴桃種植基地,農民在采摘獼猴桃。時下,各地農民搶抓農時忙收獲。
從全省農業品牌建設來看,山東擁有地理標志農產品351個,數量占全國的1/10;擁有全省“三品一標”產品達1.2萬個;培育煙臺蘋果、金鄉大蒜等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81個以及龍大、魯花等企業產品、品牌700個;肥城桃、乳山牡蠣等8個品牌入選2022年國家品牌培育計劃,數量居全國首位。
山東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糧菜果、肉蛋奶、水產品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過萬億元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穩居全國首位,全省農產品出口額連續24年領跑全國……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這些名列前茅的成績都澆筑了山東農業的底氣與信心。
農產品公用品牌傳播力
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山東的優質農產品產地多、種類全,這其中叫得響的也不在少數,例如煙臺蘋果、章丘大蔥、東阿阿膠,但其他山東農業品牌在全國認知度還有所欠缺。與此同時,煙臺蘋果、樂陵小棗近年來面臨的同類競爭也在增多,市場份額拓展也遇到瓶頸。
7月2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議在濟南召開,山東省政協圍繞“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召開2023年第四次月度協商會。會上,菏澤市政協委員、山東銀香偉業集團副總裁辛誠,說出了山東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的短板。
辛誠認為,“我省在發展特色品牌農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比如章丘大蔥、東阿阿膠、濰縣蘿卜、菏澤牡丹等農產品,享譽全國、走向世界,但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包括品牌打造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比如近年來部分農產品市場認可度下跌,市場份額被擠壓,產品名氣下降,煙臺蘋果、沾化冬棗、樂陵小棗、日照綠茶等都遭遇了類似情況。”

▲馬踏湖白蓮藕是桓臺縣極富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肉質脆嫩鮮白,藕絲少且細,纖維少、品質高,是藕中的佼佼者。
對于山東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的短板,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臧麗娜也指出,品牌老化問題明顯,突出的表現是品牌定位與市場需求不符、品牌形象力未能契合消費群體的審美趨向、品牌傳播與營銷轉化脫節。此外,數字化背景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提升路徑還不夠清晰。
壹點智庫Brand-C品牌數字實驗室測評數據顯示,上半年,山東省79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INC指數(即網絡傳播影響力指數)均值395.95,從橫向對比來結果看,在9個行業領域中位居第5位,排名屬于中等水平。
INC指數的理論最高分值為1000分,從分值位置來看,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均值不到500分,尚處于中下水平,如果再加上省內其他農產品公用品牌的INC指數,均值會更低。這說明,山東農產品公用品牌的整體傳播影響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那么,懷揣如此之多“瑰寶”的山東,該如何打破窠臼,讓山東特色農業品牌煥發無限活力?
“品牌創建說白了就是得到市場的認可。”山東省農科院質量標準研究所營養品質評價創新團隊負責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王玉濤分析,“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在產品安全性與品質方面消費者無從辨別,消費信心不高,優質優價難以實現,品牌建設困難。”
臧麗娜建議,“一是,發揮政府與企業的協同作用,政府與企業協同發力,政府做好監管和政策推動,企業做好品牌管理和市場執行;二是,善用數字化工具,挖掘品牌新價值。”
王玉濤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想要實現品牌建設,就要實現農產品數字化描述,實現產銷兩端信息對稱。”
政企媒攜手
助力農業數字化轉型
山東用多年的汗水打開了“全國農業看山東”的格局,接下來,如何繼續精煉一張山東農業的“品牌名片”?
數字化是山東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的一條必經之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建設一個透明權威的農業大平臺,來實現產銷兩端信息對稱,提升消費端的信任度,成為了當下山東農業品牌建設大局中一步不得不走的“大棋”。
8月28日,山東官方指定唯一區域農業公共品牌自主平臺“齊魯農超”即將上線,它是為了推進山東農業數字化轉型應運而生的,也能為山東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的蛻變增加助力。
“齊魯農超”山東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是由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大眾報業集團、魯商集團承辦,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負責平臺建設運營和維護管理,是官方指定的唯一區域農業公共品牌自主平臺。
“齊魯農超”精選山東農業優品,聚合山東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上聯市場,下聯用戶,實現鄉村振興成果展示、宣傳推廣、產銷對接、產品交易、質量管控、在線服務等六大功能的模塊化運作,立足于山東省優質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齊魯農超”的誕生,將會與當下山東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首先,是品牌效應。這一農業大平臺的建成,有利于講好品牌故事,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多種形式的山東優質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擦亮山東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名片”。第二,是聚合效應。在這里,各種各樣優質的農產品可以進行集中展示、集中交易,形成永不落幕的山東線上優質農產品展示、交易“大集”。第三,是渠道效應。這個農業大平臺可以通過聚合效應形成渠道優勢、價格優勢,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山東優質農產品。
“齊魯農超”山東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將整合山東特色、優質供應鏈及地標農產品,從廣度和深度方面挖掘山東鄉村振興工作的優秀案例、講好山東“三農”故事,讓好產品與消費者實現零障礙互通,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消費場景。同時,通過資源整合降低農民和企業的推廣成本,提升產品和品牌溢價,真正實現對山東本土農副產品品牌的扶持,促進區域創收。
此外,平臺還將有效鏈接政府、媒體、企業,切實保證平臺充分發揮“為農謀利,為民謀福,為商服務”的作用,實現“把最好的資源用在山東、把山東的好品推廣出去、把最大的效益留在山東”。
從源頭到餐桌、從產品到品牌、從把關到守護、從店商到電商、從傳承到創新……一個真正屬于山東人自己的農業大平臺正在落成,“齊魯農超”山東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平臺的上線,將進一步推進山東農業數字化轉型,助力“好品山東”在農業領域率先突破。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