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再度“加力”——繼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研究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政策之后,8月21日,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1年期LPR迎來年內第二次下降,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變。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無論是間接融資結構還是直接融資比重,都能激發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尤其是在重點領域以及薄弱環節,金融歷來是穩定宏觀、拉動增長的“定盤星”。
今年以來,在金融政策持續支持下,實體經濟恢復發展和回升呈現向好態勢。數字顯示,1-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1萬億元,同比多增1.67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余額保持較快增長;社會融資成本繼續下降,1-7月企業貸款利率為3.94%,同比下降0.35個百分點。其中,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均高于各項貸款增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開始實現從“補血”到“造血”。
但貨幣政策的精準發力之弓尚未拉滿,政策空間依然等待下一支“10環”箭。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才能讓實體經濟運行的內生力持續增強、持續化解風險隱患。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要夠、節奏要穩、結構要優、價格要可持續”,成為金融加碼實體經濟的新箭。其中,新的信貸增長點,明確鎖定在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并明確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看到,今年入夏以來,受到超強臺風影響,全國部分地區的保障和救援,更加凸顯了“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燃眉之急”。在城市發展和區域增勢的軸線上,應急保障能力成為關鍵的點位,可以預見,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即將形成新的投資和消費增長點。由于“平急兩用”有公益屬性,金融機構的金融投入和支持,成為撬板,既可盤活存量資源,還有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地方與民資“握手”的新增量。
金融向實,穩中求“新”。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消費市場備受關注的房地產信貸,三部門會議釋放出了明確的調整信號: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規范貸款利率定價秩序,統籌考慮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產品價格關系。可以說,“因城施策”的精準之箭,有望滿足更多居民的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而偏高的存量房貸利率,有望作出新調整,在“新”中支撐實體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