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8月3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宣布,擬自2023年10月起進一步降低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據專業人士估算,此舉預計可向市場釋放300多億資金,可進一步提升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人等市場機構的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市場成本,助力提振市場信心。
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后,各方迅速行動起來,政策面暖風勁吹,輿論場也呼吁發揮好資本市場作用,想方設法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讓居民通過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賺到錢,從而化消費意愿為消費能力。
可以說,活躍資本市場、讓普通投資者通過股市賺到錢,是人心所盼。我國擁有2億多股民、7億多基民,讓投資者財富增長,將直接帶動消費,拉動經濟。據業內估算,如果股指上漲1000點,將直接帶動市值和財富增加25萬億元。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占GDP比重不足5%,與歐美發達國家相差較大。而滬深兩市A股公司的股本綜合加權平均市盈率約16倍,相對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已被嚴重低估。
盡管活躍資本市場已成各方共識,可在筆者看來,與監管層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相比,如何推動股市走出“慢牛”格局,不斷增強市場財富效應,才是關鍵所在。
資本市場一頭連著上市公司,另一頭連著投資者,從A股市場以往經驗看,其更多時候是為企業融資服務,讓企業通過上市獲得流動性活水,而投資者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預期卻不盡人意,最終導致投資者用腳投票,遠離市場。
這種局面要想改變,吸引投資者重新進場,就要打造“牛長熊短”的市場運行模式。要繼續暢通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渠道,不斷放寬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和范圍,引導長錢“長投”;還要鼓勵引導上市公司建立常態化分紅機制,提高現金分紅比例,以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并更多采取注銷式回購來維護股價穩定。
要把A股從融資市場,真正的變成投資市場,還要完善各種制度,對造假、操縱股價等違法違規行為真正做到零容忍,要用把“造假者罰的傾家蕩產”的決心,來補償投資者因此受到的損失,維護市場的健康運行。
一個能給老百姓不斷創造財富的中國股市,穩步上漲也不是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