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戴岳
近日,大家明顯感覺到IPO市場放慢了腳步。
與6月IPO申報高峰相比,7月IPO受理數“降溫”明顯。滬深交易所的數據顯示,7月IPO受理數為0,這與上月多達246家的新增受理數相比確實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北交所也是申報“冷清”,僅新增一家IPO申報企業。與此同時,IPO上會企業家數也明顯減少,7月共有25家公司上會審核,環比、同比均大幅下滑。
市場對這一現象似乎有所預知。之前,證監會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中就提到,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當時,這一說法就曾引起市場對“IPO節奏是否會變慢”的猜測。
從歷史角度來看,每年7月確實是IPO申報“淡季”,這跟財務數據有效期密不可分。大部分企業喜歡搶抓上半年申報時點,在6月底前完成遞交等事宜。因為企業以12月31日作為申報基準日需要3年完整報告期,所以在6月末之前遞交材料才能保證財務資料的有效性。
不過,相比往年的“淡季”,今年7月IPO申報也確實更“低谷”一些。2022年7月IPO受理數為3家、2021年7月受理數為2家。
不得不說,從實際操作看,審核、注冊等進度也有所放緩。今年7月有25家公司接受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的審核,這個數字遠遠低于6月的54家,也低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從IPO企業注冊的速度看,今年6月、7月均只有29家企業注冊生效,而今年3-5月每月注冊生效數均在40家以上。
不少業內人士都感受到審核尺度趨嚴。相信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IPO的從嚴審核是大勢所趨。
證監會多次強調,將從“帶病申報”“一查就撤”、執業質量存在嚴重缺陷等典型問題入手,重點檢查投行內控制度是否健全、運行是否有效、人員及保障是否到位等,促進保薦機構真正發揮“看門人”功能,為全面注冊制行穩致遠夯實基礎。
在注冊制下,資本市場各參與主體迎來更大的挑戰和考驗,監管機構在進一步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的責任方面也動作頻頻。監管層面強調市場化和法制化,會讓資本市場逐步同國際化接軌,更有利于推動證券行業實現長期的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