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隨著首批25家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上市,上交所科創板市場正式啟幕。如今,科創板迎來了開板四周年。四年來,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打造服務科技創新的良好市場生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科創企業持續加碼研發投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勇立創新潮頭,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績單。歷經四年的發展完善,其“硬科技”本色越發耀眼。
經濟導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23年7月21日,山東共有2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其中7家屬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這21家魯企所屬地域來看,濟南和青島兩地可謂平分秋色,兩地均有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科創板既是我國注冊制改革的第一個試驗場所,也是A股市場含金量最高、純潔度最高的科創市場。其不同于傳統的板塊,它以新經濟為載體,并以硬核科技為依托!痹谖錆h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的多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經濟的科技含量高低。
“小巨人”企業占比1/3
上述21家科創板魯企,分布在山東7個市。在科創板這一“分賽場”,青島和濟南正在“雙核”突進。
具體來看,濟南共有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為科興制藥(688136.SH)、天岳先進(688234.SH)、恒譽環保(688309.SH)、華熙生物(688363.SH)、蘭劍智能(688557.SH)、山大地緯(688579.SH);青島也有6家,為海爾生物(688139.SH)、云路股份(688190.SH)、科捷智能(688455.SH)、青達環保(688501.SH)、高測股份(688556.SH)、海泰新光(688677.SH);淄博3家,為英科再生(688087.SH)、智洋創新(688191.SH)、科匯股份(688681.SH);煙臺3家,為睿創微納(688002.SH)、德邦科技(688035.SH)、榮昌生物(688331.SH);濟寧1家,為新風光(688663.SH);德州1家,為奧福環保(688021.SH);威海1家,為威高骨科(688161.SH)。

在這21家科創板魯企中,有7家企業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為1/3,分別為奧福環保、德邦科技、云路股份、智洋創新、天岳先進、海泰新光和科匯股份。
事實上,科創板設立以來,山東企業憑借“硬核”科技創出新戰績,上市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這不僅體現了山東的科創實力,也彰顯了山東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的決心和力度。
2021年11月26日,云路股份鳴鑼上市,成為青島科創板“第5股”,同時也成為青島即墨區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憑著十多年的研發積累,2021年,云路股份被工信部評為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同年,青島共有13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云路股份亦是其中一家。公司深耕細分市場,已成為先進磁性金屬材料制造業“隱形冠軍”。
據悉,云路股份自設立以來一直專注于先進磁性金屬材料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已形成非晶合金、納米晶合金、磁性粉末三大材料及其制品系列。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電力配送領域,同時向新能源汽車、新基建、軌道交通、消費電子、白色家電等下游行業領域延伸,該公司致力于成為圍繞先進磁性金屬材料的研發、生產和應用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云路股份非晶合金材料的市場份額為全球第一,是非晶合金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
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與云路股份同處青島的海泰新光,也于2021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成立于2003年的海泰新光,是當前醫療器械明星企業中少有的“跨界者”。海泰新光前身為海泰鍍膜,由海泰光電及鄭安民創辦的美國飛銳共同出資成立。創業之初,懷揣光學鍍膜技術的鄭安民曾先后在光通信、LED背投電視等領域試水,直到2008年前后才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醫用內窺鏡領域。實現“從0到1”的跨越之后,海泰新光步入了產品研發創新的快車道。如今,公司已建立了光、機、電等多學科綜合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
企業信譽及資信能力獲提升
位于淄博市高新區的智洋創新,是淄博市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智洋創新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聚焦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人工智能企業。公司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以“大、云、物、移、智”等前沿技術驅動科技創新,構建天空地多源感知端云協同的智能化產品體系,并成功應用于電力、水利、軌道交通、應急管理及新能源等業務領域!拔覀儾粌H要為供電設施安上‘千里眼’,更要連接起智慧分析的‘AI大腦’,做輸電線路的‘AI醫生’!敝茄髣撔露麻L劉國永表示。
作為一家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智洋創新主導產品涵蓋電網輸電、變電、配電環節的智能運維管理等主要領域,公司不斷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電力運維領域的應用,致力于為智慧電網與電力物聯網等行業提供全面系統的解決方案。
翻開智洋創新的榮譽簿,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山東省首批瞪羚企業等多個稱號,均是公司發展歷史上值得驕傲的印記。但很少有人能想到,創業之初,智洋創新不過是一家從兩間辦公室起步的小微企業。知情人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近年來,當地政府從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入手,為企業量身定制了從孵化器到科創板上市的全流程服務。識別隱患、提前預警,正是智洋創新當初將AI技術引入輸電線路巡視領域的初衷,這一創新將公司帶上了獨特的科創賽道,助力公司營業收入連續多年實現快速增長。
作為淄博市三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之一的科匯股份,也在2021年入選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茀R股份主營業務為電氣自動化新技術、工業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公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10億元,同比下降16.05%;歸母凈虧損742.87萬元,同比下降113.60%。對于業績的下滑,科匯股份解釋稱,“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動影響較大,公司的業務拓展、項目實施、項目交付等經營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同時,為鞏固、拓展競爭優勢,公司研發及營銷投入持續增加!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該公司2023年一季度經營指標已轉暖,而公司正在開展的光伏儲能業務,市場確定性強,長期來看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案鶕壳暗脑谑钟唵渭爸袠饲闆r,公司業績預期持續向好,營業收入增長具有可持續性。”科匯股份方面介紹說。
“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給公司發展壯大帶來了極大的助力!睂τ诳苿摪鍘淼氖斋@,高測股份有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后,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企業的信譽及資信能力進一步提升。
研發強度可圈可點
研發強度是衡量企業研發投入的重要指標,以“硬科技”為底色,科創板公司研發強度保持高位。據2022年年報顯示,在21家科創板上市魯企中,有10家企業“研發支出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10%。其中,榮昌生物、天岳先進、山大地緯位列前三甲,該項指標分別高達127.19%、30.59%和28.50%。
作為備受期待的創新藥“寵兒”,ADC(抗體偶聯藥物)領域明星藥企榮昌生物并非第一次闖入資本市場。早在2020年11月,榮昌生物就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總募資額達39.87億港元(約5.9億美元),并憑此創下了2020年全球生物醫藥IPO募資最高紀錄。時隔一年多(2022年3月),榮昌生物這匹“黑馬”又成功登陸科創板,從而實現了“A+H”兩地上市。
2018年-2020年,榮昌生物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凈虧損額分別為2.70億元、4.30億元、6.98億元。2021年,維迪西妥單抗實現海外授權,榮昌生物獲得西雅圖基因公司支付的2億美元首付款而得以盈利。2022年度,公司實現營收7.72億元,同比下降45.8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99億元,上年同期則盈利2.76億元。榮昌生物表示,報告期內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授權西雅圖基因公司獲得愛地希(維迪西妥單抗)在榮昌生物區域以外地區的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益,收到西雅圖基因公司支付的2億美元首付款并確認收入,本年度則沒有此部分收入。
但榮昌生物新藥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于關鍵試驗研究階段,研發投入保持較高水平。2022年,榮昌生物研發投入9.82億元,同比增長38.13%。其研發投入已超過營業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7.19%,同比增長77.34%。
天岳先進的研發強度也值得稱道。2022年度,公司研發投入金額為1.28億元,同比增長72.99%;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30.59%,相比上年同期上升15.66個百分點;同樣值得稱道的,還有山大地緯,該公司2022年營收4.54億元,研發支出達1.29億元,研發支出總額占營收的比例達28.50%。此外,公司研發人員占到了員工總數的一半以上。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山大地緯員工總數1639人,研發人員861人,占比達52.53%。
聚焦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兩大板塊的海爾生物,其相關業務保持高速發展態勢。2022年度,海爾生物生命科學板塊實現收入12.45億元,同比增長42.43%;醫療創新板塊實現收入16.10億元,同比增長29.41%。而從“研發支出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這一指標來看,則略顯“縮水”。數據顯示,2022年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0.21%,較上年同期減少0.91個百分點。2020年、2021年,海爾生物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是10.75%、11.12%。
“科創板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科創類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支持,也極大地鼓勵了企業的創新研發,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奠定了重要市場基礎!倍切卤硎。
經導“觀察+”丨“硬核實力”是立足科創板之本
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四年來,作為注冊制改革的第一塊“試驗田”,科創板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創業板、北交所、主板等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推動了注冊制改革在全市場的平穩落地。
科創板從一開始就對“硬科技”有明確要求,盡管發展初期各方對“硬科技”的內涵和外延存在爭議,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等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有過遲疑,但隨著監管層發布相關指引,科創板對“硬科技”的剛性約束成為市場共識。
“科創板更注重企業的成長潛力和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而非傳統的盈利能力要求!比A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表示,這使得更多有潛力的科創企業能夠通過上市獲得融資,并受到市場的關注,進而有助于發現企業價值,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成長動力。
展望未來,作為我國“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科創板肩負著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使命,必將永攀科技高峰,為推動科技創新提供不竭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經濟導報記者查詢上交所官網獲悉,從科創板IPO項目審核狀態來看,目前還有超百家科創型企業正排隊候場。其中,有的已提交注冊,有的已過會,更多的企業處于“已問詢”或“已受理”等狀態。
為了助推更多的企業登陸科創板,山東也提出了具體思路。比如,山東16市均把推動企業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內容;下大力氣培育優質上市后備資源,尤其是“四新”企業與十強產業企業,在全省建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聚焦入庫企業上市需求,優選行業標桿企業進行“一對一”專業化服務輔導,積極推薦創新型企業到科創板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