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5家到546家,科創板“枝繁葉茂”。
2023年7月22日,是科創板開市四周年的日子。作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示范性和引領性躍然而立。
科創板不僅助力科創企業做大做強,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戰場;而且,其試點注冊制改革以來,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持續監管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創業板、北交所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四年以來,光峰科技(688007.SH)與科創板共同成長與經歷。公司核心技術的創新應用、新賽道的準確切入、頭部企業的合作達成,依托科創板的廣闊平臺,效率提升了至少一倍。”光峰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屹對記者如是說。
作為首批登陸科創板的25家企業之一,光峰科技是科創板市場的參與者、見證者。
和光峰科技一樣,四年來,越來越多的“硬科技”企業將科創板作為上市首選地。
有市場人士指出,從推動資金、人才等資源向科創領域集聚發揮的作用看,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無疑是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有效的政策舉措,較好地發揮了撬動國家及社會資本、吸引優秀創業創新人才、促進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的作用。
“新經濟”特征明顯
科創板設立四年時間里,上市公司突破500家,IPO募集資金逾8000億元,營業收入、凈利潤、研發投入分別突破1萬億元、1千億元、1千億元,最近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30%、59%,居A股各板塊之首。
在聚焦科技創新、深耕主業的基礎上,科創板上市公司保持業績穩定較快增長。
以2019年為基數,科創板公司近3年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達到30%和59%,超3成公司連續3年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108家公司歸母凈利潤3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科創板堅持板塊定位,突出“硬字當頭”,著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2022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285億元,同比增長28%,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為16%,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其中,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居前,近70家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30%,超50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5億元。此外,2022年科創板公司新增知識產權超4.3萬項,同比增長25%。
技術創新還體現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科創板建設四年來,已經匯聚逾19萬人的科研人才隊伍,平均每家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近3成,平均每家公司擁有6名核心技術人員。
和元生物(688238.SH)董事長潘謳東對記者感慨道:“科創板的設立,支持掌握核心技術、具備成長潛力的高科技企業以更方便、更有效的方式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幫助一大批‘身懷絕技’的關鍵技術攻關者,從高校、實驗室、科研院所走上了更廣闊的舞臺。”
更為市場稱道的是,圍繞“卡脖子”領域重點產業鏈,科創板發揮板塊示范效應和集聚效應,推動構建以行業龍頭為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的矩陣式產業集群。
據統計,集成電路領域,科創板公司總數達101家,占A股同類上市公司的六成,涵蓋設計、制造和封測三大環節的主產業鏈環節,以及設備、材料、EDA工具軟件、IP技術授權等支撐環節,形成了鏈條完整、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
生物醫藥領域上市公司總數111家,重點介入癌癥、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療領域,已成為美國、中國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
新能源領域,已有16家光伏企業,16家動力電池產業鏈公司,綠色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等產業鏈也已初具規模。
中微公司(688012.SH)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志堯也談到了上市對產業鏈的助力:“中微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四年來,借助上市公司的綜合優勢,在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產業鏈協同和投融資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制度創新實踐
科創板不僅在科創屬性、融資能力、成長性、業績韌性等方面表現突出,作為改革試驗田,其也在不斷引領A股制度創新,制度性探索始終走在市場前沿。
“過去四年,科創板果敢創新,在承銷保薦、發行上市、交易、做市、信息披露等多項制度流程上不斷優化和改革,為全面注冊制改革帶來有益實踐,具備重大參考價值。”平安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何之江對記者說。
在審核注冊制度機制上,科創板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切實把好信息披露質量關。綜合運用審核問詢、現場督導、現場檢查、投訴舉報核查等多種方式,壓實發行人的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責任。據了解,科創板開板以來,審核注冊環節共淘汰企業227家,淘汰率29%左右,有效減少企業“帶病申報,搶跑占位”。
市場化定價機制作為科創板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四年來不斷完善。
科創板建立以專業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市場化詢價、定價和配售機制,新股發行價格、規模、節奏主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決定,由買賣雙方充分博弈形成反映企業內在價值的新股價格。截至目前,科創板公司發行市盈率中位數46.6倍,呈現出“一企一價”、優質優價、龍頭溢價的特征。
科創板還在信息披露制度、交易制度、持續監管制度方面有所深化。
比如,2022年10月,做市商交易制度在科創板落地,目前有100余只科創板股票開展做市業務,做市商報價積極,做市股票交易活躍度提升,市場反響良好。科創板還首創首發前股份詢價轉讓制度,滿足創新資本退出需求,共有41家科創板公司71批股東完成詢價轉讓,總成交額約373億元。
此外,科創板進一步暢通上市公司融資渠道,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80家次科創板公司推出再融資方案,合計擬募集約2655億元。科創板還新增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制度,大幅優化激勵對象、規模和價格限制,共有334家科創公司推出462單股權激勵計劃,板塊覆蓋率為62%。
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對記者表示,“作為我國首個實行注冊制的場內市場,科創板相關制度建設與創新試點步伐從未停止,在引入長期資金、維護科創板市場穩定性等方面作用顯著,為我國科創企業大發展營造了健康的資本環境。 ”
據悉,下一步,上交所將進一步堅守科創板定位,聚焦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的核心目標,專注服務“硬科技”,進一步支持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到科創板上市。(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