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河流蜿蜒眾多,是中國水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大禹治水的主戰場之一,治水歷史綿延悠久,治水功績彪炳史冊。近日,山東省水利廳正式公布全省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單,濟南市泉城水利工程、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濟寧市兗州區金口壩等15處水利遺產榮登榜單。

散布在齊魯大地上的水利遺產,或閘壩,或石橋,或古井,或灌區,無不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和心血,閃爍著齊魯文明之光。“運河之心”戴村壩,位于今山東東平縣境內大汶河上,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是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構成之一。戴村壩全長1599.5米,由主石壩、竇公堤、三合土壩三部分構成,是三位一體且科學完善的遏汶濟運樞紐工程,主要功能為攔蓄大汶河水,使趨南旺,三分南注,七分北流,以濟運道。
明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主持重開會通河,并建戴村壩引汶水至運河的最高點南旺入運,這是經過準確勘測規劃設計的。此外還開辟泉源濟運、開浚南旺三湖作為調蓄水柜、在會通河建節制閘群節制水流,并通過精細的運行管理保障了歲漕四百萬石的運輸量。大汶河由此南接淮、黃,北通漳、衛,“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奠定了六百年魯西南地區河湖水系格局。
“戴村壩設計極其巧妙,保障了明清兩代漕運暢通,對我國南北經濟交流、文化融合、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功能相當于人的心臟,被稱之為‘運河之心’。”泰安市東平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歷經明、清、民國等600余年,戴村壩至今仍能發揮固定河槽、攔沙緩洪、引水灌溉等作用,充分體現出齊魯兒女的創造精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世界水利史上都享有盛譽。”

濟南泉城水利工程體系,則是古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典范之一。該體系最早可追溯至唐武德年間(618—626)修建的五柳閘。北宋煕寧四至五年(1071-1072)曾鞏任職齊州(今濟南)知州期間,主持修建了北水門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并疏浚水道,開挖新渠,規劃大明湖建設,古城水利工程體系初步成型。至清末,隨著圩子壕的建成,以及睦里閘、響閘等閘壩工程的建設和小清河的大規模整治,濟南古城水利工程體系走向成熟。
該工程體系是基于濟南特殊的泉水環境,經過人與環境的長期互動和演進而形成的,塑造了濟南城“四門不對,北門不開”的獨特城市空間格局,營建了優美的園林景觀,孕育了內涵豐富的泉水文化,至今仍發揮城市供水、防洪、排澇、航運、灌溉、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是世界現存的“城市泉水利用工程體系孤本”。此外,它還凸顯了濟南人民水環境治理與利用的高度智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典范工程,對今天人類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中國古城的傳統建筑格局一般呈正方形,四門兩相對應,而濟南老城卻是‘四門不對,兩門不開’,這正是因為泉水的緣故,濟南人民充分尊重地勢走向及泉水流向,城墻和街巷的設計都以泉為先,這充分彰顯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濟南市城鄉水務局長李季孝介紹。

作為國家大型灌區之一的打漁張引黃灌區,是黨領導人民群眾興水利、除水害,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一次成功嘗試,是變 “害河”為“利河”的一大壯舉。
打漁張引黃灌區開發以前,灌區內地廣人稀,廣種薄收,區內多為荒堿地和鹽堿光板地,群眾只有采取開荒“躲堿圍種”的辦法種田,時常受蝗災困擾,同時還受到海水侵襲、黃河決口的威脅。“當時,當地流傳著‘播時好大一片,收時顆粒不見’‘走的是光板道,聽的是鴨連子叫,吃的是黃須菜,喝的是牛馬尿’的民謠,區內土地荒涼貧瘠,群眾生活十分困苦。”博興縣城鄉水務局有關負責同志說。
為發展農業生產,解決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山東省決定引黃興利,建設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工地處在荒堿澇洼地帶,施工開展困難重重。廣大技工和民工積極響應號召,以“完成任務光榮回家”“支援打漁張,堿地變糧食,現在多流汗,社會主義早實現”等為口號,戰天斗地克服種種困難。
打漁張將甘甜的黃河水源源不斷地引進了田間地頭、千家萬戶,灌區人民不僅喝上了黃河水,還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自來水,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和全國人民一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如今,打漁張為民造福的錚錚誓言,在魯北地區一步步映照為現實。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弘揚先進水文化,突出抓好水文化傳承保護,今年,山東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水利遺產認定標準和管理辦法,啟動首批山東省水利遺產遴選認定工作。山東省級水利遺產認定申報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通過省級審定并公示的申報項目,由省水利廳發文認定,頒發省級水利遺產標識。省級水利遺產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復核,如未在一年內制定完成保護與利用規劃或出現較為嚴重保護利用不當情形的,須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滿足要求的,將取消其省級水利遺產資格。
下一步,山東省水利廳將著眼于講好“水利故事”,傳承“水利精神”,堅持創新管理、多方參與、多措并舉,推動水利遺產傳承保護融合發展。一是聚焦數據賦能。堅持數據化、信息化管理,讓“數據”成為水利遺產的“活化劑”。研究開發省級水利遺產管理系統,建立山東省水利遺產數據庫,讓遺產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規范專業。二是聚焦文旅融合。創新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深入挖掘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獨特亮點的水文化品牌,如臨沂紅色文化、濟寧運河文化、濟南泉城文化、淄博齊水文化等,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一批具有水利特色的文化廊道和觀光廊道。三是聚焦整體躍升。堅持串珠成鏈,凸顯亮點,打造精品,積極做好國家水利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持續做好古灌區、古渡口、古井、古壩等水利遺產遺跡普查工作,計劃年內編制完成《山東省水利遺產名錄》,力爭“十四五”期間認定30個以上省級水利遺產,實現水利遺產認定管理與保護利用立體化開展、整體性躍升。四是聚焦融合推新。將水利遺產傳承保護利用與“水網+”、“三網四帶”建設有機融合,深挖水利遺產歷史文化底蘊,創新打造“水文化+工程”“水文化+文旅”“水文化+產業”“水文化+科研”,讓水利遺產這些“三網四帶”上的璀璨明珠真正“活”起來、“亮”起來,在新時代治水興水新畫卷中綻放異彩。
附:山東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單
濟南市泉城水利工程
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
濟寧市兗州區金口壩
泰安市寧陽縣堽城壩(閘)遺址
德州市武城縣陳公堤(黃河故道遺存)
臨沂市羅莊區顧沙溝金口閘
德州市陵城區金代徽王石橋
聊城市四河頭水利樞紐
淄博市桓臺縣馬踏湖
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水保工程
臨沂市莒南縣石泉湖水庫
聊城市位山灌區
泰安市新泰市龍廷鎮掌平洼井
濱州市博興縣打漁張引黃灌區
臨沂市沂河新區西朱汪紅旗渠(渡槽)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