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可轉債市場迎來高光時刻。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本周可轉債發行規模將超過140億元,有望創出2023年以來單周發行規模新高。今年以來,可轉債合計發行規模已逼近900億元。
山東上市公司在這波可轉債發行潮中表現不俗,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截至7月19日,已經有8只魯股發行了可轉債,募資規模129億元,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只位列江蘇的189億元之后。
對于投資者來說,可轉債上市數量增多,也意味著提供了更多“打新”機會。“今年的可轉債上市首日表現不錯,全部都是上漲,最高漲幅57%,最低的12%。”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朱旭瑞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與新股相比,可轉債“打新”中簽的收益雖不高,但相對比較安全。
不過,受訪業內人士表示,可轉債“打新”也并非毫無風險,其首日表現還是會根據市場情緒、A股市場表現的變化有所波動,投資者還是應該謹慎對待。
“打新”收益豐厚
7月19日,山東赫達(002810.SZ)發行的赫達轉債(127088.SZ)上市交易,開盤即牢牢封至30%的臨時停牌漲幅限制。
“可轉債上市首日漲幅到30%后,會臨時停牌,至收盤前3分鐘(14點57分)再恢復交易。有些可轉債會在這最后3分鐘內有所震蕩,有些則會再度封到57.30%的漲停板。”朱旭瑞表示,按照交易所的規定,可轉債上市首日的最高漲幅就是57.30%,今年上半年有6只可轉債達到這一水平,“本月以來則已經有2只新債有了這種表現”。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魯股海泰科(301022.SZ)發行的海泰轉債(123200.SZ),7月17日的上市首日,即封至57.3%的漲停板,第二個交易日又上漲了20%,第三個交易日一度沖至200元/張之上的價格。這意味著投資者中一簽海泰轉債,最高收益已超過1000元。
“雖然一些新股中一簽可以賺上萬元,但新股破發的風險也不小。相比而言,目前‘打新’可轉債更讓投資者放心。”華東某券商自營業務部經理陳凱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據其了解,可轉債“打新”已經是股民的常規操作,“本身是信用申購,不占資金,中簽就有穩定收益,何樂而不為。”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今年上市的魯股可轉債,表現頗為不俗。如恒邦股份(002237.SZ)發行的恒邦轉債(127086.SZ),上市首日漲幅達到25.40%,目前該轉債價格已經漲到130元/張之上;百洋醫藥(301015.SZ)發行的百洋轉債(123194.SZ)上市首日上漲29%,隨后價格一路升至160元/張以上。
另外,南山智尚(300918.SZ)發行的智尚轉債(123191.SZ)上市以來觸及過196元/張的價格;睿創微納(688002.SH)發行的睿創轉債(118030.SH)也接近過190元/張的水平。
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市的可轉債,首日漲幅最低的也有12.11%,更有近8成的首日漲幅高于20%。總體來看,今年上市可轉債首日無一破發,且平均漲幅超出不少投資者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可轉債的“打新”熱度自然明顯增高。
朱旭瑞坦言,自己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中過簽了,“感覺是與各路資金關注增多、中簽率下降有關”。
山東上市公司發行積極
與投資者“打新”可轉債熱情相呼應的是,可轉債的發行市場也有望迎來高峰。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本周可轉債發行節奏加快。其中,前兩個交易日有6只可轉債發行,規模合計133.75億元。另外,7月20日,還有煜邦轉債(118039.SH)、開能轉債(123206.SZ)2只可轉債發行。這也使得本周可轉債計劃發行規模或達140.36億元,有望創今年以來單周發行規模新高。
實際上,在此之前,山東上市公司在可轉債市場已斬獲頗豐。
統計顯示,截至7月19日,今年已經有8只魯股發行了可轉債,募資規模129億元。其中,山東路橋(000498.SZ)發行的山路轉債(127083.SZ)募資規模最高,達到48.36億元;恒邦轉債緊隨其后,募資規模達到31.60億元。
從募集資金用途看,項目擴建、補充流動資金等是主要用途。如山路轉債的募集資金就投向“S242臨商線聊城繞城段改建工程”等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恒邦轉債則是投向“含金多金屬礦有價元素綜合回收技術改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還有魯股的可轉債在發行運作中,如冠中生態(300948.SZ)發行的冠中轉債(123207.SZ),就將在7月21日進行網上發行。
另據統計,截至7月11日,今年以來共有207家公司發布可轉債發行方案最新進度,計劃發行規模達3310.16億元。其中,處于董事會預案階段的公司有17家,計劃發行規模為265.89億元;發行流程推至股東大會通過的公司有132家,計劃發行規模為2450.22億元。可謂后備力量十足。
華泰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繼強預計,可轉債需求保持韌性,資金流入邊際力量或更多來自“固收+”整體規模回升和股市變動。
不過,采訪中也有投資業內人士表示,可轉債“打新”也并非毫無風險,其首日表現還是會根據市場情緒、A股市場表現的變化有所波動。當市場降溫時,可轉債的“打新”收益也會縮水,甚至出現小幅破發的情況。投資者對于“打新”可轉債的期望不要太高。如果參與二級市場操作,更要注意波動風險,謹慎參與高估值、高溢價的品種。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報告就指出,近期可轉債投資仍建議采取長短結合的策略。波動略高、主題性強的策略如“一帶一路”、“中特估”和數字經濟,且需多關注交易節奏;對于出行、消費、水電和銀行板塊,可考慮中長期配置策略。同時,行業產能擴張中的周期波動機會、階段性政策支持機會等也是重要的增加收益的來源。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