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一個藏在社區深處的書房,24小時對外開放,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一盞明燈。這個充滿溫情的書房,位于東營市河口區河口街道河盛社區。

(東營市河口區河口街道河盛社區24小時城市書房一角 初磊 攝)
“我們是典型的油田移交社區,油田居民占比高達75%,如何推進油地深度融合,把社區治理好、把居民服務好是我們亟待破解的第一道難題。”河盛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宋慧表示,書房不大,但承載了居民對生活品質的向往和追求。
居民的滿意度、居民的訴求和評價,都是“平安東營指數”的重要指標數據。油田辦社會職能移交地方之初,油地銜接機制不暢導致很多業務辦理出現困難。推進油地深度融合,像是解一道充滿管理智慧的“方程式”。
河盛社區貫徹落實河口街道“OCG融合共建”社區治理模式,發掘自身優勢,在黨建引領、油地聯動、力量整合、場所升級、服務提檔等方面深挖細作,打造了“鄰社家”社區治理品牌。
采訪獲悉,河口區河口街道“OCG融合共建”社區治理模式,是一次由O(油田單位)、C(社區居民)、G(河口街道)共同組織、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實踐。該模式旨在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系統化、社會化、精細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設。
不同于新成立的社區,河盛社區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達到65%。河盛社區主動對居民需求進行摸底,其中,辦事不方便、活動不方便、吃飯不方便、看書不方便的呼聲最集中。
“居民需要啥,我們就建啥。”宋慧說,從最急迫的需求出發,社區通過盤活原來油田移交的閑置房產,建起了居民娛樂活動場所——鄰家小院,建起了24小時城市書房,建起了幸福食堂。
“小而微”的治理,治到了居民心坎里,“辦事有大廳、活動有小院、看書有書房、吃飯有食堂、散步有廣場,這就是平安幸福的生活。”宋慧說,“大平安”理念點滴入心,“平安東營指數”也擲地有聲。
針對社區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河盛社區開展了“陽光窗簾”“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等四種鄰里互助的微治理項目。
“陽光窗簾”,就是社區與轄內35個獨居老人的浪漫約定:每天早上9點,巡邏隊會查看老人家里的窗簾是不是打開。曾經,居民張女士家里的窗簾沒有準時打開,巡邏隊員第一時間發現了老人的病情,及時撥打120救援。
為了促進居民和諧自治,實現社區治理提質增效,河盛社區主動探索了“公益+低償+商業”的“社區合伙人”運營模式。
截至目前,河盛社區鏈接了5個商家入駐,這5個商家在社區進行商業化運營,讓社區居民享受低償服務。同時,社區還與商家達成了協議,每年認領社區的公益項目。“自實施以來,我們整合商家資源5萬元,由商家認領了座椅安裝、金婚慶典、黃色小板凳等項目十余個。”宋慧介紹。

(河盛社區“鄰社家”居民活動一角 初磊 攝)
“一家人、一條心、一盤棋、一起干”,“OCG融合共建”的社區治理模式,映照著“平安東營指數”參與平安東營建設的“數力”和“智力”,增強了油田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增強了油田單位的成就感、榮譽感;也增強了地方政府的責任感、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