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7月6日晚,上交所發布上市審核委員會2023年第6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鼎鎂科技的主板首發事項未獲通過,因其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信息披露要求。由此,鼎鎂科技成為全面注冊制實施以來,首家被否的擬在主板上市的公司。
首發上會鎩羽而歸,鼎鎂科技IPO之路為何“夢破”?從上市委現場問詢情況來看,大額關聯交易、董事長的超高薪酬、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繳納等問題,或成為該公司此次IPO折戟的“攔路虎”。
我們注意到,近期有多家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其中既有主板擬IPO企業,也有創業板擬上市公司。如此密集的撤單,折射出了全面注冊制下IPO審核的新常態:企業并非申報就能上市,業績佳、信披充分、申報材料經得起推敲才是IPO上會過關的硬道理。
有的被否,有的撤單——這說明,全面注冊制絕不意味著放松審核和質量要求,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恰是對投資者最大的保護。當下,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已成為全面注冊制下的行業共識,如此,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方能向好向優。
全面注冊制下,上市公司質量“關口”前移,對保薦機構的履職盡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保薦機構應切實提高站位,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完善內控制度,真正發揮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對于投資者來說,全面注冊制下可投優質標的增多,也對投資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注冊制的制度規則實施后,一大變化在于“監審分離”,權責更加明確清晰;诮灰姿鶎徍、證監會注冊的架構,審核注冊的效率和可預期性進一步提高。未來企業上市渠道將更加暢通,資本市場對研發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吸引力增強,從而更好地發揮市場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而且,全面注冊制下,企業上市渠道通暢,殼公司價值不再,業績表現不佳、經營風險大、內部治理失控的企業正在被加速出清。
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才有望拿到上市“通行證”。此外,擬上市公司在確定上市板塊時,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做出正確選擇;同時,建立具有強大根基的可持續業務也成為上市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