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高考成績公布之后,填報志愿成為考生和家長們的重中之重。像山東這樣96個志愿該如何填報,考生和家長們都很關注。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家長會花費數千甚至上萬元選擇1對1咨詢。
隨著AI概念的火熱,不少互聯網平臺也引入AI填志愿的工具,輸入考生成績、排名、所在省市、目標地區或專業,就能自動生成一份推薦報考名單。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有上千個“志愿填報”相關軟件著作權獲登記批準,包括“志愿填報系統”“志愿填報服務平臺”“志愿填報專家系統”“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志愿填報助手軟件”“高考志愿填報輔助系統”等。

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在旗下App也紛紛推出志愿填報AI助手專題頁等功能。根據百度方面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高考,百度高考服務累計用戶數量8.48億。阿里旗下夸克負責人則表示,目前有超2000萬用戶使用夸克高考信息服務。

除了互聯網巨頭,市面上已經誕生了蜻蜓志愿、優志愿、旭德教育、贏鼎教育、百年育才等一眾付費志愿填報服務機構。其中,百年育才、旭德教育都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從這幾家公司的業績可以窺見高考志愿填報的收入情況。
志愿填報可以完全依靠人工智能嗎?有消費者在黑貓平臺投訴AI志愿填報服務內容時表示,“號稱成功率在70%以上,可AI建議填報的6個大學一個都沒錄取,最終錄取的是我自己填報的大學。”

濟南市民劉敏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今年她的侄子參加高考,成績530多分,她嘗試體驗了一款AI填報志愿工具,結果卻令她十分失望。
“我不理解它的推薦邏輯。”劉敏說,“看上去它提供的答案好像非常‘智能化’,最后定位到幾個學校,而且專業推薦特別具體。但是我完全不理解,依據分數和排名,以及專業意向這類非常簡單的數據,怎么能得到這么具體的推薦結果。”
劉敏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內容,部分工具需要進一步付費,價格一般為9.9元或是19.9元,有的還需要300元充個會員。
劉敏多試幾次,不同平臺呈現的結果也有一定差異。在她看來,有些平臺的數據都是錯誤的,包括最低分和排名。
最終,劉敏還是選擇自己幫侄子報志愿,“AI只能是輔助工具,具體怎么選還是得靠自己。”
“單從技術路徑而言,其實多家公司應該沒有太大區別,基本都是基于數據挖掘的方法和機器學習的算法。而真正的區別應該在于對數據利用的方式、角度,比如考慮特征因子、應用方式和多樣性區別等。”云啟公司技術負責人李舵文表示,“人工智能預測的原理,目前主流的方法都是通過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從學院熱門程度、歷史錄取情況、計劃招生人數、錄取分段人數等多個角度,利用數學方式多維度深層次分析數據的潛在規律。”
濟南一公司的軟件工程師張峰告訴經濟導報記者,AI的結合能夠減少重復性、數據性的勞動,進而幫助學生高效匹配志愿。AI更多起到輔助決策與解決信息差的作用,對海量信息快速進行智能化分類檢索。“需要注意的是,人是有情感、情緒的復雜生命體,機器永遠無法測算出人的復雜感受和需求。可能一個原因就決定了志愿的填報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