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6月26日下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會見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葛海蛟時指出,要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參與城市建設和更新,推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要為人民群眾建造好房子,提高住房品質,探索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對于“房屋養老金制度”,山東合富副總經理許傳明6月28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涉及到房屋老化之后如何維護和保養、資金來源等一系列的問題。
“從業主的角度來講,可以保障他的不動產的價值,10年以后,大家覺得這個房子住了10年,跟新的比較接近,它的保值性也就提高了。”許傳明認為。
“年久的房子運維成本誰來出?這個錢怎么出?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沒有高質量的維護,房子就會越來越破。”許傳明表示。
那么,現在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城市更新方式是怎樣的?許傳明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基本是居民拿一小部分,政策專項出一部分,然后城市更新的企業把其當作運營再投入一部分。有的運營企業進來之后,拿到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經營收益權,再回籠一部分資金,基本用這個方式去解決。”
但是,這其中也存在有一些問題。許傳明分析說,“第一,現在的這種專項配套政策,都不是制度性的政策。比如,今年有一個城市更新政策出來了,大家圍繞這個政策配套一些資金,到明年這個政策失效之后,這個資金來源就沒有了。”
對于依靠企業的另外一部分,“企業進來之后,它是需要有經營收益的,沒有經營收益,企業本身就難以運作,所以你會發現,有一些公共資源潛力儲備比較豐富的社區,就比較能夠吸引企業進來操作。北京前兩年有些試點,比如,原來這邊有個鍋爐房,現在不用了,企業進來之后,把鍋爐拆掉后改成一個社區配套商業,通過經營社區配套商業的形式回籠一部分資金;或者把小區的車位整理出來,通過車位的運營收益。”許傳明說。
“社區能儲備這樣的經營資源,才有企業愿意進來。如果沒有這樣的資源,企業把錢投進去,刷外墻、解決屋頂漏水問題、加裝電梯,老百姓生活方便了,但是沒有盈利點,企業就很難來做這件事。”許傳明說。
此次住建部再度提及“探索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通過這種房屋養老金的形式,某種程度上能夠解決資金投入來源的問題,更加制度化,將這個資金變成一個常設資金,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許傳明說。
“房屋養老金制度”對房地產市場會產生什么影響?
“現在的不動產質量長期保持耐久性是個問題,如果有了這個制度,對于不動產運維水平提升、對它品質的耐久性,會有比較大的保障的。”許傳明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