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賦予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歷史使命。今年年初,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明確,“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根據部署,山東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編制實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扎實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到2025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3萬億元,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縣(市、區)達到80%以上。


山東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先試先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陸地看,山東農業總體水平領先全國。素有“農業看山東”之說,農業基礎雄厚,優勢突出,農用地面積達11.7萬平方公里(包括耕地及森林、水、草、園地等),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4.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15個百分點。全省建設用地3.2萬平方公里,占比20.3%;未利用地占比5.7%,不足1萬平方公里。這樣的土地結構,決定了山東勢必將農業放在突出位置,這就是中央提出的“農業大省的責任擔當”。我們也不辜負中央的期望,以約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分別生產了約占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和13%的水產品。小麥是山東第一大糧食作物和主要口糧,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7%,總產量占全國的19%。2022年,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位列全國第三。蔬菜肉蛋奶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農產品出口額達1394億元,連續24年全國第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全國1/6,農機總動力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收入也位于全國首位。
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等是山東省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年產量分別可達558萬噸和450萬噸,山東正推動其向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邁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已超過50萬家,成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力量。
從海洋看,山東海洋農牧業優勢突出、潛力巨大。山東陸域與海域面積相當,分別為15.8萬和15.95萬平方公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建設“海上山東”的構想,連續多次納入五年發展規劃的文稿,目前宏偉藍圖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畫卷。
山東海岸線長度3300多公里,居全國第二,海洋經濟對地區經濟的年均貢獻率接近20%。2022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63萬億元,占全省GDP的18.6%,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7.2%,也是全國第二位。山東海域廣闊、資源豐富、產出較高,單位海域面積產出分別是廣東和浙江的2.38倍、2.53倍。
具體到農業領域來說,海洋擔負著糧食安全和優質蛋白的重任。美國、日本、挪威、澳大利亞等傳統海洋強國積極發展海洋牧場,挪威離岸牧場水深已超過100米,單個網箱最大容積逾2萬立方米,三文魚年銷售收入約4000億元,形成了全球產量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三文魚深海養殖產業。加快發展海洋農牧業,實現種糧于海、產糧于海、存糧于海,可協同帶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整體提升我國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構建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需要。
雖然我省在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仍存在一定的短板與不足,具體表現在:科技對農業貢獻率不足,數字化發展程度較低;農業產業鏈條短,融合程度有待提升;農業用水、農藥、薄膜、化肥等使用量較大;農業減碳壓力較大。例如,除農藥、化肥、薄膜等農業生產環節產生的碳排放以外,畜牧業是農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抓手,探尋農業現代化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水平,積極推動人口、土地、資金等重點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下沉,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布局產業發展方向,優化縣域經濟結構。從全局和整體上系統把握、統籌推進新階段農村改革,堅持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主線,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戰略布局。
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科技和經營管理推動農業發展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科技進步與創新,立足我省省情,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顯著提高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全面提升推廣農業農村節水、節能、減排水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摒棄竭澤而漁、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大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建設綠色農業產業園區,加快農產品加工綠色轉型促進綠色農產品消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
加強海洋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優質蛋白質供給。充分發揮現有科研院所優勢,在海資源勘探開發、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海工裝備等領域加強技術攻關,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海洋漁業方面,發揮我們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的基礎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功能,優化海洋空間利用,提升優質蛋白質供給。
優化飼草資源配置布局,加強畜牧業減排關鍵技術研發。利用鹽堿地、荒地、退耕地等邊際土地,充分挖掘苜蓿等優質牧草生產潛力,實現“牧草替糧”與“草飼互補”。
濟寧在用工業化思維發展畜牧業方面趟了一條很好的路子。
濟寧立足本市的產業基礎,探索出按揭畜牧業發展模式,即按照“企業融資+建設基地+提供技術服務,再由合作社和農戶按揭經營,最后通過企業回購銷售農產品實現利益再分配”的運作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企業作為農業建設項目的融資和投資主體,先行開展種苗、技術、大棚等前期投資,合作社作為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橋梁,協助企業負責基地后續運營和管理,農民交少量首付即可“拎包入駐”經營現代高效農業和畜牧業。連續3年超額完成省下達生豬穩產保供任務;畜牧業總產值288億元、位居全省第二;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3.2%,高出省定標準3個百分點。
總之,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山東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重任,這既是對過去發展成績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深深期許,山東要在農業現代化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中,勇于擔當、先試先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導報記者 初磊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