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高夢迪
“我們應該以一種樂觀的情緒看待中國經濟。在一系列政策調整下,目前國內經濟正處于復蘇過程中,雖然不像預想中那么快,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尤其是服務業的復蘇還需要一個過程。今年中國經濟實現5%以上的增長還是可以預期的。”
6月10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談及經濟發展時如是分析。當日,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紹興市政府主辦,新浪財經協辦的2023中國經濟傳媒大會在紹興舉行,樊綱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通過財政支出的“乘數效應”
帶動總需求增長
國家統計局6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CPI同比小幅回升,PPI繼續下行。對于我國近期物價數據表現,樊綱認為,“在增發貨幣的情況下,價格下降,這不是通貨緊縮,而是‘流動性陷阱’。”他表示,現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總需求不足,其背后是企業投資增長速度放緩,政府投資則受財政收入下滑和部分地方債務影響,增長較為乏力。
樊綱提醒,要充分估計需求不足的困難。他表示,最近在貨幣高增長條件下物價水平下跌,這意味著供求失衡、需求不足。企業投資增速不振,政府投資受困于財政收入下滑和地方債務負擔增長也不理想。同時世界經濟低迷,外需走弱趨勢明顯。此外,在大國博弈的外部環境影響下,還要面對國際供應調整、產業鏈轉移等問題。
如何擴大需求?樊綱認為,在就業不足、收入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下,消費需求一時難以擴大。“短期內擴大需求仍寄希望于投資需求的擴大。”他分析,長期看,投資是增加供給,短期看,投資是擴大需求,需求擴大了,才能推動經濟進入供求之間的良性互動。在他看來,當前要做的不是“去產能”,而是通過擴大需求實現供求平衡和提高發展速度。
公共投資方面,樊綱認為需要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投資各種公共品,通過“乘數效應”帶動需求增長。其次,可以利用一部分國有資本緩解當前債務負擔,擴大公共品投資規模。同時改變政府債務結構,增發長期公債,逐步化解“城投債”功能錯配和期限錯配的問題,增加財政投資規模。
企業投資方面,樊綱認為需要鼓勵創新創業,發現新機遇、投資新未來,改善投資環境、穩定投資預期,鼓勵民營企業投資,把握好反壟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鼓勵有創新能力的頭部企業、龍頭企業擴大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重視通過股權重組實現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提高產業效率。
中國企業的
“提前跨國化”
針對當前全世界范圍內的供應鏈轉移和調整,樊綱提出,有一些轉移的因素是非正常的地緣政治因素,還有一些是正常的經濟因素,例如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以及全球企業發展過程中為避免供應鏈受到各類因素沖擊,而產生的供應鏈分散化趨勢。
樊綱認為,中國企業應該順應這個趨勢,看到其中的積極意義和機遇。對于宏觀經濟而言,部分企業外遷可能產生“中國+1”的效果,即在此過程中國內產值并不減少,甚至還帶動中間產品出口的增加;對于企業而言,在海外建廠后,大部分企業國內的產能并不減少,只是新增部分在國外,從而形成了產能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的結果。
他將這一現象總結為中國企業的“提前跨國化”。在產業鏈分散化、區域化以及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一批中國企業被動或主動地“提前”走出去,從而更快地進入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例如,一些中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之后,隨著對國際市場熟悉程度的提高,它們不僅可以在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建廠,甚至還可以走進距離更遠的歐洲、北美等地區,“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新路徑”。
“我們還是應該以樂觀的情緒看待中國經濟,復蘇在進行當中。”他特別強調要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在一些主要經濟體通脹高企之時,中國的通脹率仍然很低;在許多經濟大國經歷貿易順差轉變為逆差的時候,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保持順差;近期人民幣匯率雖然有所下行,但總體是穩定的。
他表示,中國經濟出現許多新的增長點。這其中既包括智能汽車新賽道,汽車銷售與出口呈現強勁增長,也包括新能源技術與設備走向世界,人工智能、企業數字化正當其時,生物醫藥、創新藥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份額。此外,中國城市群的發展也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三個“一號工程”
打造發展新優勢
當前,位于中國經濟“第一方陣”的浙江省,正大力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樊綱認為,“三個一號工程”如同三個馬力十足的“引擎”,持續推動浙江省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走向縱深、取得實效。
如果把高質量發展比作一個蘊含無限生機活力的物體,那么,數字經濟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最具成長性、爆發力、牽引力的種子。浙江作為數字經濟大省,牢牢把握數字經濟這個大戰略大趨勢大機遇,緊扣“往‘高’攀升、向‘新’進軍、以‘融’提效”三大主攻方向,全面激發這顆“種子”的大能量。樊綱同時強調,創新發展也要關注傳統產業的擴大與升級。
營商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土壤。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命線”。多年來,民營經濟大省浙江堅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同向發力,突破了資源小省的發展瓶頸,進一步打開了發展空間。樊綱認為,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是穩定產權關系的預期。
“地瓜經濟”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和形態,是由根植于浙江的“塊莖”和向國內外四處延伸生長的“藤蔓”組成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樊綱表示,開放升級過程中要支持中國企業的“跨國”發展,在雙循環中拓展市場。必須深刻認識做強“塊莖”這一根本目的,緊緊抓住延伸“藤蔓”這一關鍵手段,堅持高水平走出去闖天下與高質量引進來強浙江有機統一,打造更具韌性、更具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地瓜經濟”。
針對總需求不足矛盾,與會人士建議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特別要改善投資環境、穩定投資預期,尤其是民營企業預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民營經濟發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韓保江認為,要重視民營經濟面臨的困難,正確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保持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的連續性,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供持久動力,降低民營企業稅費負擔。同時期待民營企業自己也要練好三大內功,即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要加快數字賦能產業體系現代化的步伐。曾對浙江數字化轉型做過深入調研的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說,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數字化賦能產業體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他強調,數字化轉型要以制造業為重點。“制造業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正在從內部資源協同向產業鏈要素優化轉變,實現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數字化的跨越。一方面,傳統制造業量大面廣,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要加快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要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我國現有金融資產已達400多萬億人民幣,支持著100多萬億的GDP創造能力,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建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洪章說,金融的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出發點應著眼于國家發展戰略,包括各地方區域發展規劃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與此同時,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還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向。“要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給予更多的支持,因為這三方面在高質量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一方面,外部不確定性比較大,2022年全球各國通脹水平達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風險猶存,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抬頭,世界秩序正在經歷深刻復雜的調整與演化,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俄烏沖突后,能源創新成為戰略性資源和市場投機品,圍繞能源價格的博弈更加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