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今年是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開局起步之年。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把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作為發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過程引領,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系統部署160項工作任務,明確151項政策清單,加快打造全面創新先行區、協調發展引領區、生態保護樣板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共同富裕新范例、安全和諧示范區,并明確了三大目標。
2022年8月,國務院印發“國發18號文件”,支持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戰略布局,第一個以國發文件賦予山東的重大戰略任務。
關于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聚焦聚力,攻堅克難,將重點實現以下3個目標。
一是排放大幅降低。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和能源轉型發展九大工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二是污染有效治理。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動城市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三是生態持續改善。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生態補水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
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必須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年,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走在前列。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13%左右,設區的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2.5%。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堅持海陸并進、集散并舉,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基地化、大規模、高比例發展。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加快打造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9000萬千瓦以上。
經濟導報記者還了解到,為實現即將召開的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碳中和,山東系統提出了“五化”減排措施,即:用電低碳化、用材循環化、會務電子化、出行綠色化和回收分類化,確保各項減排措施落實到位。在積極減排的基礎上,還提出了“增一片綠,添一抹藍,降一份碳,減一點排”的理念,采用林業碳匯、海洋碳匯、企業捐贈碳配額以及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四種碳抵消措施實現活動碳中和。
另外,“碳惠山東”碳普惠平臺也即將上線,屆時將在會場附近設置“碳惠小屋”供大家參與體驗。碳惠小屋是對日常生活中的廢金屬、塑料、紙張、衣物等廢棄物進行識別、分類、稱重并計算碳減排量。如回收1千克廢紙約減排二氧化碳1.56千克,回收1千克廢塑料約減排二氧化碳1.84千克。
通過碳惠小屋回收廢舊物品,參與者不僅可以得到相應的收益,還能在碳普惠平臺上獲得碳積分激勵,以此鼓勵公眾更好地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全省“雙碳”目標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