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高夢迪
隨著證券業務的線上化,部分券商營業網點逐漸“門可羅雀”。為優化網點布局,撤并虧損、缺乏發展潛力的營業網點成為很多中小券商的選擇。過去一年里,有多家券商撤銷網點數量達到兩位數。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裁撤外,一些大型券商已在推動分支機構改革,有的強調踐行財富管理理念,也有的力促網點轉型為綜合金融平臺。營業網點在面臨“大批量下線”的背景下,能否突破自身限制,開啟全新模式運營?
多家券商“做減法”
2022年度,券商業績普遍不理想,逾九成同比出現下滑。在此背景下,多家券商大刀闊斧裁撤分支機構,明確表態“做減法”是為了撤并虧損網點,以減負增效。中小券商逐漸告別“跑馬圈地”,不再大量開設營業網點招攬客戶。
比如,中山證券稱,2022年公司通過部分網點整合,實現分支機構整體減負增效。報告期內,撤銷了19家分支機構,分支機構數量由88家調整為69家。
萬和證券表示,去年經紀業務以“減網點、強內控、提效益”為核心,撤并虧損、缺乏發展潛力的營業網點,以“信用業務、互聯網+金融、金融產品代銷”為業務重點發展方向,進一步擴大客戶基礎規模,提升經營收入,提高利潤。據悉,萬和證券的分支機構數量已從2021年的72家下降至2022年的59家。
值得注意的是,持續向互聯網券商轉型發力的華林證券,在去年7月份撤銷了8家營業部,再次引起業內關注,而這距離去年5月份撤銷8家營業部不到兩月,年內合計撤銷營業部達到16家。
上海證券同業公會數據顯示,2022年C類營業部虧損家數最多,共有196家,在同類中占比達到48%;B類營業部虧損的有43家,同類中占比16%;A類營業部虧損的有5家。
5月26日,位于武漢市勝利街的長江證券營業部一名職員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券商新開營業網點是需要考慮到諸多成本的,“新增開營業網點不僅需要招聘相應的專業人才,還需要吸引大量的客戶,但是最近這段時間持觀望態度的投資者比較多。同時新設營業網點,也需要很多后臺的支持,所以最近這段時間各券商很少有新開網點的打算。”
積極轉型尋求新定位
證券行業加速迭代發展,客戶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營業部已經告別散戶人頭攢動的“舊時代”。彼時,券商營業部還處于柜面開戶,股民多在券商營業部辦理業務,統一在營業部電腦操作交易,與投顧、股友面對面交流。現今,互聯網飛速發展,可以線上辦理除融資融券外的大多數業務,營業部的大戶室也變成了以私募基金等機構為主的專業投資者。對證券公司而言,“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如何重新定義“營業部”,營業部又該如何轉型求生存,是值得探索的課題。
據經濟導報記者觀察,在券商營業網點“做減法”的背景下,仍然有券商逆勢而上,繼續增設營業網點。
比如,東吳證券2022年新設分支機構14家,興業證券新設11家。而廣發證券明確表示,要強化發達地區網點布局、人才儲備和綜合服務,支持重點區域戰略,該券商去年新設營業部多達29家。
尋求互聯網運營合作轉型也成了多數券商的選擇。據悉,中金財富深圳灣營業部與騰訊注冊新公司金騰,合作開拓騰訊理財通客戶,該合作為發力財富管理轉型,進行網絡化運營轉化,也是營業部探索線上業務合作的新模式。
從年報中,不難看出部分券商的新思路。海通證券表示,2022年該公司加快推動分支機構改革,從服務社區的傳統經紀業務網點向扎根園區服務企業發展的綜合金融平臺轉型。
2023年以來,多家券商在金融科技轉型上也有了新進展。當前,華創云信(原“華創陽安”)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由“華創陽安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華創云信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變更名稱的背后是為了體現公司業務特征和未來發展方向,華創云信稱已由傳統證券業務轉型為數字科技與數字金融業務。
中泰證券也做出了相應的轉型升級。“目前,中泰證券在濟南的營業網點數量近幾年可以說是比較穩定的。”中泰證券分析師劉保民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公司的各網點能夠長期穩定地存在,最少也是盈虧平衡。”
據了解,中泰證券的營業網點在濟南市超過10家,遍布濟南各個區。“作為山東省內唯一一家綜合類券商,我們在服務方面也做了一些轉型升級,比如說有一些投行業務,我們幫助地方政府進行短期融資,幫助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相當于智囊團的作用。在財富管理方面,可為客戶提供理財、保值增值等新型業務。這些業務發展得不錯,因此我們的營業網點數量沒什么太大的變動。”劉保民表示。
券商APP功能日趨完善
券商APP的推廣,不僅讓投資者的操作更加便捷,也讓各大券商走向金融科技轉型之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成為推動金融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成為各大證券公司較量比拼的重要陣地、未來重點布局的領域。
中證協數據顯示,2021年全行業信息技術投入金額338.2億元,同比增長28.7%,占2020年度營業收入的7.7%。2017年至今證券行業在信息技術領域累計投入近1200億元,行業持續加大信息技術領域的投入,為行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截至5月26日,華鑫證券、中原證券等券商正在定增融資的“補血”之路上,資金投向方面包括信息系統建設等。定增落地的華創云信、國金證券、湘財股份也均在金融科技、信息技術方向投入資金。
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券商APP在推廣使用的過程中故障頻出,即使是“砸重金”開發完善,也避免不了“掉鏈子”。
5月4日晚間,天邦食品發布澄清公告稱,光大證券旗下證券交易軟件金陽光APP客戶端顯示公司股票的停牌、公司可能被終止上市等事項均為不實信息。公司已于知曉上述不實信息的第一時間與光大證券有關負責人對接,處理其APP界面顯示錯誤信息事項,光大證券金陽光APP界面已刪除上述不實信息。
更早之前的3月21日,東方財富證券交易軟件在一個交易日內出現“兩連崩”。監管部門指出,在3月21日的網絡安全事件中,東方財富證券存在信息系統升級論證測試不充分、未及時報告網絡安全事件的問題。
“現在APP已經在日趨完善,并且很多我們營業部的很多投資理財產品在APP上購買,能夠享受到APP專屬優惠。”中信證券濟南歷下區營業部的工作人員楊楊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如果在手機上掃碼開戶,那就可以在一個月之內購買年化6%的新客戶理財,非常劃算。”楊楊表示,近來更新的APP版本,從客戶體驗、使用安全性方面都有所提高,券商越來越注重提高業務與技術融合度。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認為,數字科技不是簡單的程序應用,需要系統的搭建和不斷的更新,這要大量資金投入支持。中小券商若將過多資源投入這方面,容易造成自身資金壓力,反而對自身發展不利。 對于頭部大型券商而言,則可加大投入,以期轉型。“建議小券商不要‘多點’投入,而應著重某一點進行集中投入,爭取在某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龔濤表示。(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楊”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