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戴岳
5月底的一個普通周末,一家銀行理財收費方式的小小改動在理財市場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招銀理財發行的一只類公募基金,在收費模式上打破了常規的不論漲跌固定收費模式。規定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00元(不含)時,暫停收取管理費,等回到1.00元后再恢復收取。這么平常的一款理財產品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轟動?
“這種符合廣大投資者偏好的做法,可能將引發更多基金公司效仿。”公募業人士張然對經濟導報記者坦言,“招銀理財打破常規固定收費模式的做法看起力度不大,但卻是有難度的。它在理念上承認了代客理財的本質是理財機構和理財投資者的風險共擔基礎。”
高風險的激進型產品引熱議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招銀理財發行的這只類公募基金名叫招卓精選,是目前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的唯一一款在售的高風險、權益類產品。
根據產品說明書,招卓精選風險評級為R5,以公募方式發行,目前僅在母行招商銀行銷售。招卓精選80%—95%資金投資于權益資產,其余資金至少5%投向固定收益資產,選取中證高股息×45%+港股通高股息×45%+上證國債指數×10%作為該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在理財計劃費用一欄中,該產品明確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費率為1.50%/年;但如果當日累計凈值低于1.00元(不含),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產品累計凈值高于1.00元(含)后恢復收費。招卓精選明確表示“破凈”不收管理費,在普通權益類理財產品中是第一例。
招銀理財方面表示,凈值低于1元暫不收取管理費是對首發認購客戶的負責態度,也是公司對投資經理的信心。
經濟導報記者在手機App銷售界面看到,招商銀行將該產品擬任投資經理作為產品特色進行宣傳。張英是擬任招卓精選的投資經理,有著16年證券從業經驗。海報介紹,張英“作為審慎克制的價值型選手,不押注單一市場、不滿倉allin、避開擁擠賽道,始終注重底線思維”。

據悉,張英管理的公募產品底層權益投資同策略已運作近2年,2022年凈值上漲22%,高出業績比較基準35%,去年最大回撤為11.5%。今年以來,截至4月13日,相關產品凈值增長12%。
5月29日上午,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招卓精選基金已有393人購買。不過,不少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建議,投資者根據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去選擇。“雖然不賺錢不收固定管理費,但R5級高風險產品收益浮動較大、不保本”,一位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招卓精選認購金額少于100萬,認購費率是1.2%;認購金額大于100萬元,認購費是100元。
浮動管理費未來尚有空間
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理財計劃“不賺錢不收取管理費”的做法,在公募業引起不少討論。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是權益市場情緒“冰點”的體現,這種符合廣大投資者偏好的做法可能會倒逼更多基金公司在費率層面做出調整。
“目前管理費收入占到公募基金收入的八成左右,如果真的要‘價格戰’,恐怕不少小型基金公司或者理財公司會感覺壓力不小。”張然表示,“招卓精選從權益類配置比例看,很接近一只股票型公募基金了。招卓精選的出現主要是打破了固有的理財界‘旱澇保收’的費率收費模式傳統。”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虧損1.46萬億元,2022年公募基金共收取管理費1458.89億元,同比增加約2%。作為管理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易方達基金2022年管理費用超過百億元;廣發基金緊隨其后,2022年管理費用超過73億元;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管理費用均超過60億元;匯添富基金和南方基金管理費用均超過50億元。
不少公募基金行業人士認為,資管行業的商業模式本就該如此,將機構收入與投資收益掛鉤,尤其對于公募基金來說,可以遏制高位發基金、基民虧錢基金公司照樣賺錢等現象。張然坦言,“費率多元化改革是行業必然趨勢,但如果完全將收入與投資收益掛鉤,可能會加劇機構調倉帶來的波動。”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股票型公募基金執行的是1.5%/年的管理費率上限,少部分私募基金創新采用“低于面值不收管理費”。比如:有基金產品規定,產品前一年收益率小于-5%時,基金的管理費為0,收益率大于等于8%時管理費為2.50%/年。整體看來,收取浮動管理費的基金產品的數量占全市場基金產品的比重很低。
“美國收取浮動管理費的公募基金占比在5%左右,這個比例遠超我國。在這個層面,我國浮動管理費類基金還大有可為。”一家頭部公募機構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