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實習生 楊佳琪
如今的理財收益,你看得懂嗎?資管新規后,凈值化理財產品的市場份額逐步擴大,銀行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需自擔風險隨之而來。經濟導報記者觀察到,“約定年化收益”“預期年化收益”等說法早已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7日年化”“上期年化”“業績比較基準”等多種專業術語,說明較為晦澀難懂,展示的過往業績期限不一,有測算的絕對值,也有區間數值。
據悉,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委會召集研討會,探討《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的研究制定。這意味著繼2022年底規范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行為后,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也將迎來統一的自律規范。5月26日,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逐漸規范,一般都會在醒目的位置標注“業績比較基準、過往業績不代表實際收益和未來表現,不作為產品收益的業績保證”等說法。此外,區間數值業績比較基準逐漸增加。投資者需分辨不同“收益率”的意義。
業績比較基準
展示較為復雜
“現在買個銀行理財太不容易了,光業績比較基準就分好幾種情況,我哪能看得懂。”日前,濟南退休工人蔣新平向經濟導報記者咨詢銀行理財購買事宜。事實上,不光是蔣新平代表的中老年客戶群體,包括年輕人在內的不少投資者,面對海量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復雜的業績展示,常常存在選擇困難。
那么,如今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展示情況如何呢?經濟導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了解。
5月26日,經濟導報記者在青島銀行手機App看到,青銀理財自營的理財產品多達30余款。從產品期限來看,有工作日開放贖回以及隨時申贖T+1確認的“天天開薪”系列產品,有每7天、每14天、每2年一個周期的自動續期產品,也有固定期限產品。
青銀理財“天天開薪”系列產品采用7日年化,其中尊享凈值型起購金額較高,為100萬元,期限是開放贖回,7日年化2.7%;固定期限產品,如“青銀理財田園系列(共享)2023年056期”,期限1139天,1元起購,業績比較基準為5.4%。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雖然商業銀行對投資者公開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公開測算依據,但由于較為專業,不少投資者認為并不能完全理解。
以青銀理財上述這款業績比較基準為5.4%固定期限產品為例,青島銀行在業績比較基準測算依據中表示,“本產品投資對象主要包括固定收益類資產、貨幣市場工具、資產管理計劃、非標資產等,業績比較基準測算參考上述投資對象的資產加權平均收益率。綜合考慮當前市場環境、資產配置中樞比例、產品費用及稅費等因素,得出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5.40%。”
值得注意的是,該行目前在售的另一款“青銀理財成就系列兩年定開行業主題02(醫藥主題)”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則更為復雜。據了解,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顯示為“2年定存利率+240bps+申萬醫藥指數*15%”,投資期限是每2年一個周期,到期自動續期,屬中低風險固定收益類產品。
“這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意味著,進行了一定的分散投資。其中部分投向是2年定期存款,作為一部分保底利率。另外主要看投向資產的市場走勢。”經濟導報記者咨詢青島銀行,該行工作人員解釋,“業績比較基準是產品管理人基于產品性質、投資策略、過往經驗等因素對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不構成對產品收益的承諾,投資需謹慎。”
除上述2類業績展示情況,青銀理財代銷產品中,還有區間數值類型的業績展示。如“穩利恒盈I6個月”,由興業理財提供,投資期限為每半年一個周期,到期自動續期。
業績展示行為
持續規范中
“成立以來收益”“3個月年化收益”“近一年年化收益”“7日年化收益”……經濟導報記者發現,當下確實有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的說明過于復雜冗長,晦澀難懂,超出普通投資者能理解的范圍。有投資者質疑,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數據維度紛繁復雜,存在哪項數據好看、收益高就采用哪項數據的嫌疑,投資者難以摸清具體收益情況。
劉銀平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業績比較基準展示正逐漸規范。”正如其所言,經濟導報記者觀察到,近年來,監管部門以及行業協會自律機構持續規范理財產品業績展示行為。
2021年5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指出,理財產品銷售機構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2022年12月30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自律規范》(下稱“《自律規范》”)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行為準則》(下稱“《行為準則》”)。
《自律規范》對強化信息披露和理財產品設計作出了要求。《行為準則》則指出,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應嚴格區別于預期收益率,不具有約定收益的涵義,禁止以業績比較基準直接替代或實際替代預期收益率,禁止在銷售活動中以預期收益的概念誤導投資者,禁止通過調節收益等方式變相實現業績比較基準。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曾被行業協會提及的過往業績展示行為的規范也在近期開始研究制定。
根據融360研究院最新研報數據,近來,區間數值的業績比較基準有所增多,4月份新發理財產品中,超過6成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區間數值。但不同金融機構及不同理財產品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解釋不同,有的產品主要參考業績比較基準下限,有的產品主要參考業績比較基準上限,有的產品則參考業績比較基準區間值。
對此,劉銀平表示,除了業績比較基準,理財產品的收益展示方式還包括七日年化收益率、近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等,投資者要能分辨不同收益率的意義,時間跨度太長的歷史收益率參考意義不大,最好關注中短期產品的收益波動情況。
“凈值型產品需要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近期監管對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提出了要求,金融機構在展示業績比較基準方面也逐漸規范。”劉銀平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規范主要要求有兩點:一是以任何形式承諾收益,要明確標示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實際收益率;二是業績比較基準要有合理的測算依據,不能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也不能單獨使用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