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隨著近年來外部形勢的不斷調整,以及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我國定位的不斷上移,計算設備國產化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在濟南,就有一家IT行業的國產化先鋒企業——超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超越科技”)。
超越科技成立于1996年,在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成功實現了國產自主可靠計算機從可用、能用再到好用的嬗變,在特種、信創、工控等領域奉獻國產化經驗的同時,也為我國國民經濟產業鏈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超越科技廠區俯瞰圖(受訪者提供)
零下45℃還能穩定運行
表面上看,超越智慧工廠與其他電子信息生產基地并無二致。經濟導報記者上周造訪公司時發現,在無塵車間內,其錫膏印刷機、貼片機、焊爐等設備依次排開組成生產線;而在生產線上,則是一塊塊正在通過的線路板。
而與普通電子信息生產基地不同的,是超越智慧工廠還對接專門車間,為成品線路板噴涂“三防膠”。“‘三防膠’防的是霉菌、鹽霧和潮濕,超越高可靠加固計算硬科技可以保障計算設備在極端惡劣的工況下運行。”超越科技常務副總經理于治樓博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超越科技生產的電腦設備,會在何種惡劣的工況下工作?隨后,經濟導報記者來到了檢測車間,看到一架高低溫沖擊實驗箱外的面板上,顯示當前箱內溫度接近零下50℃;而透過玻璃門向保溫箱內望去,發現置于箱內的電腦設備仍在正常工作。
“這些設備正在接受低溫測試。”于治樓表示,“測試合格后,這批電腦設備將安裝在野外通訊基站上。”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工業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國民經濟對于能源和信息的安全需求與日俱增。可以想象的是,每一處野外的電力鐵塔、通訊基站等,一定需要適應惡劣工況下的計算機設備,來維持自身的穩定運行。
據介紹,超越科技的自主可靠計算機,既能抵御東北零下45℃的極寒,又能適應西北地區零上55℃的高溫,還可以在青藏高原5000米海拔地區穩健運行,也能在南沙群島等高鹽霧環境下品質依舊。
經濟導報記者還注意到,超越科技生產的計算機主板上采用的CPU為國內自研。“超越科技的產品,早已實現了國產自主可控。”于治樓表示。
IT專家、山東省物聯網協會秘書長蘇冠群認為,能適應惡劣工況是物聯網設備多場景應用的基礎,“而自主可靠計算機的國產化,也是我國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重要助力。”他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超越智慧工廠(受訪者供圖)
特種領域的國產化推進
時間回溯到1998年,剛剛成立不久的超越科技,開始發力特種領域的便攜計算機。
“當時同類產品只能依賴進口。我們的研發團隊歷時兩個月攻關設計,研制出了國內特種領域業界首批加固便攜式計算機。”于治樓表示。
據介紹,當時這款具有開創意義的計算機,在低溫、防水試驗中,無論零下45℃,還是水下0.5米都能正常工作。雖然在于治樓看來,這些都是通過在CPU等關鍵零部件上,加裝防塵、保溫罩等“笨辦法”來實現的,從技術參數上還達不到國外先進水平,但畢竟實現了零的突破,國內也終于有了可用的加固便攜式計算機。
由于特種計算機應用領域特殊、需求量較少,于治樓坦言,超越科技作為一家具有家國情懷的企業,更要在這個時候展現責任擔當,在相關產品的研發上,超越科技先后投入了3個億來進行研發生產。
轉折點出現在2013年,相關信息安全事件讓計算機軟硬件的“后門”,一下子展現在公眾面前。至此,特種領域的國產計算機成為“剛需”,一直在這一領域深耕的超越科技,也迎來了發展良機。
“一旦產品生產有了規模,我們就可以快速迭代、升級,繼而實現對國際先進水平的趕超。”于治樓表示。而此時超越科技的產品,也從“可用”迭代到了“好用”——雖然價格仍顯昂貴,但性能已然接近國際水平。
到了2018年前后,隨著外部形勢的不斷調整,國外的特種計算機廠商出現了針對國內客戶的支持與維護不及時、力度不夠等情況;故而建立自主可靠的國民經濟基礎應用環境,搭建國產化的高性能能源、通訊、金融算力網絡,也成為社會共識。
對于超越科技來說,這意味著產品應用場景的陡然增多。比如說在高溫、高濕、高鹽、強振動、高沖擊、超低溫等惡劣環境下,“快速固化”的難題。有客服人員反映稱,產品在維保過程中,“清膠”工序時間太長:“為保證系統正常運轉,很多客戶每次維保只有一小時,但當時,我們的產品清個膠就要一小時。”
特種計算機的線路板需要打上“三防膠”,免受惡劣壞境的侵蝕,從而提高并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而在檢修之前,同樣也要清理“三防膠”,這就是所謂的“清膠”。針對客戶快速維修的需求,超越科技采用單變量管控法,改變粘度、調整光敏劑配比、降低表面張力,最終形成了低附著、快速光敏固化密封方法,固化時間僅需3分鐘、維修時間縮短至10分鐘,一舉解決了生產效率低、維修難度大的問題。
該項目形成的內存穩定性增強技術——MSET技術已申請專利13項,公司憑借“攻克野外環境下國產服務器DIMM內存穩定性的行業難題”創新成果,還在2022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中獲得全國唯一金獎。

▲環境可靠性與電磁兼容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搭建開放的產業生態
早在2008年,超越科技便率先成立自主安全研發團隊,多年來研發了具有多種形態的全國產計算平臺系列產品,使國產計算裝備具備主動免疫防御能力,加速電力、軌道交通、智慧能源等行業計算機的自主安全進程。
近年來,“信創”即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興起,被認為是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基礎。超越科技多年來的國產化實踐,為快速參與信創產業奠定基礎。“隨著工業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只有數據安全、網絡安全,整條產業鏈才能安全穩定。”蘇冠群表示。
信創產業的核心是國產化,于治樓認為,上述過程要涉及芯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終端等層面,絕不僅僅是一家企業可以做到的,需要整個生態齊心合力。
“超越科技在這里面承擔著重要角色,因為用戶最終使用的是產品,國產化的好用性、適用性直接體現在產品上。我們正是自主可靠計算生態體系中最接近客戶需求的一端,也必須成為應用推廣的主力軍。”他表示。
于是,超越科技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牽頭建設了山東省面向專用領域的適配基地,推動信創生態鏈不斷完善,支撐區域信創產業集聚發展壯大。于治樓認為,良好的產業生態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我們要合力帶動信創領域,共同實現計算設備的國產化,共同推動產業信息安全。”
蘇冠群表示,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從事自主可靠計算機研發生產的先行者,超越科技在自身領域為IT行業國產化替代“打了個樣”,“未來,我國的物聯網設備不僅要走向國產化替代,相關企業更要‘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他表示。
企業檔案:
2400多項專利突破
關鍵技術難題
超越科技是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近年來,還獲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用戶滿意企業、中國電子企業協會優秀企業等認定,并成功入選山東社會責任企業、山東知名品牌、山東優質品牌等榮譽。前不久,公司品牌價值登榜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
超越科技以自主可控筑基國產算力,2008年業界首個成立自主可控研發團隊,開展國產計算設備的研發設計,累計申請專利2400多項,其中自主可控專利600多項,位列整機廠商全國第一。根據企查查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據分析報告》,超越科技發明專利數量位列全國第三、全省第一,是全國小巨人企業的佼佼者。公司還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科技獎勵10余項,在解決關鍵技術難題上不斷探索。
目前,企業每年拿出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環節;注重人才儲備。員工近1000人,技術研發人員占比高達52%。
近年來,超越科技產品已成功應用在國家關鍵領域,為“上天入海”提供算力支撐:公司打造飛行大數據分析平臺,能在飛機每日飛行的大批數據中過濾提取關鍵信息;研發了水下超靜音液冷云計算數據中心,解決了水下探測噪聲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