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錦鋰換電在慶云首批布局63處換電站。圖為工作人員手機操控打開換電柜更換電池。 |
◆導報記者 謝衛振 通訊員 馬俊良 王凡存 邵志遠 12月16日,慶云縣舉行電動車共享換電示范項目啟用儀式。作為換電領域領軍企業,錦鋰換電(山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享電動車換電項目的落地啟用,是慶云踐行發展鋰鈉電新能源產業的又一重大突破,為打造全國第一個電動車共享換電示范城市提供了強力支撐。 啟用儀式上,錦鋰換電與超威電源集團、雅迪科技集團等12家企業簽約,合力推廣共享電動車換電項目,并向慶云縣捐贈100輛鈉離子電池兩輪電動車,用于示范項目建設。據了解,錦鋰換電在慶云首批布局63處換電站,配置電池9450組,新增共享電單車1000輛,惠及10萬人出行。 鋰鈉電新能源產業在慶云崛起成勢的背后,是全縣上下團結一心聚力發展鋰鈉電新能源產業的深遠謀劃。慶云“地上無山、地下無礦”,但發展鋰鈉電新能源產業優勢明顯。一方面得益于轄內風電資源富集,新能源裝機容量突飛猛進,全縣風電、光伏發電量是全社會用電量的1.2倍;另一方面,縣內長信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NMP產品,是鋰電池正極材料溶劑,是行業頭部企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鋰鈉電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 源于此,慶云縣圍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依托豐富綠電資源和產業優勢,緊盯市場前沿,將鋰鈉電新能源產業作為“一號產業”,高標準編制產業規劃,確立了“1612”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實現年產電芯10GWh、電芯PACK6GWh、儲能系統10GWh,產值達200億元),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頂格推動。聚合資源建設中慶新能源綠色近零碳產業園,按產業上下游分為ABCD四個區域,涉及電芯、PACK,儲能系統集成,電池材料及梯次利用,大型儲能設備。目前A區一期和B區已經“滿園滿產”。 為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該縣堅持逆向思維,從產業鏈后端發力,完善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動力電池、儲能系統、回收梯次再利用全產業鏈,加快產業布局。同時瞄準動力電池消費新市場,推動錦鋰換電與中科海納達成合作,開展電動兩輪車B端C端換電、及時租車、共享電動車和城市物流配送車等業務,打造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動力電池市場消費新場景。 項目招引方面,該縣牢固樹立“產業鏈思維”,圍繞上中下游關鍵環節,對照“1個圖譜”“N張清單”,鎖定關聯企業,精準發力,實施“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多種模式。特別是在動力電池梯次回收利用方面,緊盯產業“稀缺資源”,遍訪縣外87家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白名單”企業,做大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循環利用,吸引凱瑞、綠和、錦鋰、睿豐等4家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企業集聚。目前,作為省內首家國家級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白名單”企業——綠能環宇,與蘇伊士環境(中國)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深入推進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營商環境方面,慶云推動“一件事”“一窗辦”“集成辦”等40余項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服務項目建設。堅持金融活水“滋潤”一號產業,積極對接金融機構,組建鋰鈉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以“園區+產業+基金”模式,為鋰鈉電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向難而行、向新而立,慶云將鋰鈉電新能源產業作為搶占‘新賽道’的主攻方向,通過構建上下游產業鏈條,擴大和穩定整體產業鏈,將慶云打造成為京津冀鋰鈉電新能源產業智能制造新高地。”慶云縣委書記劉濤說。 隨著項目招引、營商環境同向發力,在鋰鈉電的跑道上,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串珠成鏈”。歷時18個月時間,慶云縣已培育和引進新能源產業項目31個,總投資69億元,構建起“左右有鄰居,前后有朋友”的融合集群產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