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通訊員 卞萌 葉程程
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即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與此同時,山東還對沿海城市海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了系統“體檢”,以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審計廳獲悉,為監督檢查海洋強省建設執行進度、實際效果等情況,2023年,山東省審計廳組織開展了海洋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修復情況審計調查,涉及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6市,突出海洋資源資產管理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涉海資金績效等重大問題。
聚焦生態治理、污染防治等領域
近年來,山東省全面實行灣長制,推動發現并解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
山東省審計廳派出審計六處處長劉吉朋說,審計人員在青島發現,灣長制落實不到位,巡灣工作納入灣長制管理信息系統的不足5%,導致基層灣長發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處理。在審計推動下,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立行立改,對信息系統進行升級,覆蓋到全市所有海域,提高了巡灣工作質量和效益。
同樣,針對審計發現的巡灣頻次和形式未達標等問題,煙臺研究出臺《煙臺市灣長制巡查規定》,對巡灣次數、時限、規范、驗收等劃出“硬杠杠”,實施“凈灘行動”,督促各級灣長盡職盡責;濰坊開展美麗海灣建設行動,建立灣長主體責任和社會參與監督互利互促的監管體系,進一步壓實灣長責任;威海健全專業管護隊伍建設,形成“河湖灣聯動、水陸岸共治”的海洋垃圾常態化清理機制。
為了打造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山東統籌推進灣長制、入海排污口全方位監管機制、渤海攻堅海洋生態修復行動,守住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對此,我們在審計調查中聚焦生態治理、污染防治、海域灘涂利用等領域,著力關注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非法占用海域、超標排放、違規養殖等方面的問題隱患和薄弱環節,推動各地堵漏洞、除隱患、建長效。”劉吉朋說。
向海域排放陸源污染物是海洋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審計調查揭示了一些地方在入海排污治理上存在的松軟現象。
在青島,審計人員發現,有的污水未經處理到位就排入大海。審計抽查了膠州灣內的10個重點排污口(河),發現設置的42個監測站位中,有41個站位水質監測結果超標。在煙臺,審計人員發現,7座沿海城鎮污水處理廠外排水存在超標現象,最多的一年超標53天。在濰坊,審計人員抽查了5處漁港,發現當地在漁港生活污水轉運管理、漁港環境監測評價等方面存在不規范問題。
對此,審計推動青島全面排查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根治陸源污染入海;推動煙臺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專項行動,重點對7座污水處理廠開展排查整治,對非法排污實施精準溯源,確保外排污水穩定達標;推動濰坊建立政府引導、漁港經營者主導、第三方治理相結合的漁港污染防治機制,明確了漁港環境和漁船污染防治工作標準,加強對漁港生活污水的全鏈條、閉環管理。
關注海洋牧場、海工裝備產業發展
山東審計調查還重點關注了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情況。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4月,山東全省共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67處,占全國的39.6%。
但審計調查也發現,一些海洋牧場示范區產出效益不夠高,與投入不相匹配,未充分發揮引領海洋漁業轉型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比如,青島24處海洋牧場示范區中有22處位于近淺海,與深遠海協同發展不夠;煙臺46處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市漁業養殖用海面積的20%以上,而產量僅占全市總產量的3%左右,與“海上糧倉”主戰場的目標有不少差距。
審計還發現,由于海洋漁業、財政等多方主管部門履職不到位,導致一些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推進不力,虛假申報、虛假建設問題突出,有的甚至涉嫌套取財政資金。
對此,審計推動煙臺深入開展海洋牧場“百箱計劃”三年行動,2023年加快建設6座深遠海養殖網箱,開展10個水產種業領軍企業基礎設施提升項目,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海洋牧場綜合效益。
威海采取定期調度和不定期督導相結合的方式推進項目建設,還專門出臺《威海市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23-2028年)》,推出生態養殖示范、海洋種業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等重點工作,進一步拓展海洋牧場功能、提高海洋牧場效益。
此外,山東審計調查還關注了海工裝備產業發展情況,反映和揭示了產業規模小、產業鏈配套不完整,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存在“卡脖子”現象,造船行業部分業務附加值不高等問題突出。
對此,審計建議優化產業規劃布局,強化產業補鏈強鏈力度,系統梳理本地配套清單,提升政策扶持精準度,加大對高新技術配套企業等扶持力度;強化產學研合作,增強海工裝備產業核心競爭力。
根據審計建議,煙臺開展海洋工程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2023-2025年),按照“優勢凸顯、集聚發展,區域協作、配套互補”的原則,構建“三區引領”“多點支撐”的海洋工程產業鏈布局。青島開展海工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專項工作,聯合申報山東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