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科創企業要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近年來,山東全力打造科創金融體系,不斷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助推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科創+金融+產業”的融合模式逐步走向縱深。
推動“專精特新”強基增能

12月19日,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投融資和“小巨人”上市培育啟動大會在濟南舉行。大會通過組織優質投融資機構強化服務,為企業創新發展破解融資難題,加力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快速發展。
今年9月份,齊魯股權交易中心(下稱“齊魯股交”)“專精特新”專板開板,首批226家企業登陸專板。作為全國首批專板之一,齊魯股交“專精特新”專板將引導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堅定不移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完善山東省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新生態。
中小企業最具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是山東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山東省積極組織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推進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設,持續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海波表示,金融是企業發展的血脈,企業壯大尤其需要金融的“澆灌”。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專精特新”專板正式開板,將顯著拓寬融資渠道、提升金融助企能力。
張海波表示,以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和成長幫扶系統為基礎,高水平建設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平臺,省市縣聯動開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賦值專項行動,大力推動企業入庫培育,著力打造“創新型-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成長體系,努力培育更多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把有志掛牌專板的后備軍儲備充足。
依據《山東省先進制造業投融資三年行動計劃》,山東省工信廳統籌協調500余家金融機構,對接1.3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6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000余家“小巨人”企業,組織開展投融資和上市培育專項行動,力爭每年組織1000家企業規范化股改、500家企業在專板掛牌、100家股改企業上市輔導,20家優質企業融資上市。
“山東省2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山東省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和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均入選全國首批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名單。兩家市場均已順利開板,并與全國股轉公司簽署監管合作備忘錄,正式貫通創新型企業進入公開市場‘快車道’。積極引導區域性股權市場推進‘區塊鏈+股權市場’試點建設,市場業務數據均已實現上鏈,為‘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夯實基礎。”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坤道表示。截至9月末,2家區域性股權市場累計掛牌‘專精特新’企業1581家,幫助實現融資34.51億元,指導培育66家‘專精特新’企業實現轉板上市。
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蹄疾步穩
“濟南市引導金融機構推出‘科創貸’‘投聯貸’‘科融貸’‘瞪羚科技貸’等68項科創企業專項信貸產品,截至2023年9月末,實現融資支持102億元。”濟南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毅表示。
自2021年11月獲批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以來,濟南市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優勢,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協同發力,持續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服務能級,推動科創產業與金融活水雙向賦能、互促共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邁出扎實一步。出臺了“科創金融十條”,創設50億元的“央行資金科創貸”、20億元的“央行資金科創貼”、20億元的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不良貸款項目最高補償本金損失的50%。堅持“基金+直投”雙輪驅動,市政府依托國有投資平臺參與組建基金48只,規模接近500億元,放大倍數超過5倍。
依托濟南融擔集團創新“濟擔—科創貸”“專精特新貸”等科創信貸擔保產品,截至2023年9月末,服務科創企業1999家,擔保金額23.44億元。對畢業3年內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高個人創業擔保貸款額度至30萬元,截至2023年9月末,全市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17億元,扶持市場主體1322家。支持山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開發知識產權掛牌系統,組織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活動100余場次,輻射企業1000余家,2023年1-10月份 ,專利質押登記939筆,質押金額68.77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126.3%和186.9%。
以工商銀行為例,為提升專營機構服務能力,工商銀行確定222個行業作為科創金融服務相關行業,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同時聚焦“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簡化準入流程、實施主動授信、開辟綠色審批通道,打造從盡職調查到貸款審批的“全鏈條”服務流程。工商銀行濟南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李冬表示,截至11月末,濟南工行“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7億元、184.7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4.9億元、92.1億元,增幅達40.5%、99.5%。
濟南中行積極參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的“專精特新金雨育苗計劃”,已完成第一批154家“專精特新”企業走訪對接,對企業資金需求精準畫像,著力加強企業融資服務能力。通過上述工作措施,濟南中行近三年科技金融貸款余額達到68.82億元、86.26億元及114.9億元,平均增速接近30%
金融活水澆灌下,代表新動能、高科技的企業紛紛涌現。自試驗區獲批以來,濟南市累計上市企業11家,其中科創板1家、創業板4家、北交所2家,這7家均為科創型企業。今年,濟南市新增獨角獸企業1家、省級瞪羚企業14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29家、創新型中小企業788家。
產業基金助力“金種子”長成“金梧桐”
10月24日,在濟南舉行的“2023創投基金齊魯行”活動上,認繳總規模達100億元的“山東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基金”正式簽約落地。這也意味著,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的優質山東工業企業,即將迎來“活水”。
“作為工業大省,山東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在全省經濟體系中占比近1/3,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工業是龍頭是脊梁。要發展工業經濟,工業企業則是主力軍。”魯信創投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旭冬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長周期”扶持科創型工業企業做強做大,“全流程”賦能實體產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是魯信創投此次牽頭設立“山東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基金”的初心。
“產業基金是產融結合和股權投資的新興模式,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方面作用突出。”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冀剛說。
冀剛表示,在運用產業基金支持創新科技型企業發展過程中,要秉持“國家有需要、市場有前景、山東有基礎”的原則,厘清投資支持邊界,依托產業、強化引導、重在市場、把控底線,以實現產業基金的長期穩健發展。
近年來,全國各級地方政府牽頭設立了大量的政府引導基金,這些引導基金充分發揮了導向效應、杠桿效應。
在山東,就有這樣一只基金——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成立以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瞄準推動能源結構根本性轉變,著力提升國民經濟質量效益,積極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引領撬動作用,帶動資源、人才、技術向新動能、新產業聚集。
作為引導基金管理運營方,山東省新動能轉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梁雷介紹,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是連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橋梁紐帶,肩負著發現“金種子”、成就“金梧桐”、吸引“金鳳凰”的使命,引領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基金投資的千余項目加速成長,有力支撐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累計投資“十強”產業項目1238個,投資金額1114億元。而投資成效也頗為顯著:截至目前,已有94家基金投資企業順利上市。基金投資的山東企業中,目前已有14家企業成長為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數量為18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12家,為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專家觀點: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冀剛博士
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產業基金是產融結合和股權投資的新興模式,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方面作用突出。”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冀剛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超過7%,對全國工業經濟發展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在全國大局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
冀剛表示,以山東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基金為代表,我省的多只產業基金作為政府引導基金具有引領、撬動、放大社會資本效能的作用,可以充分整合多元資源、集聚各方力量,以市場化資本方式支持先進制造業企業擴大規模、突破核心技術、提升品質、建立自主品牌,推動全省工業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加速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進程。
“理論和實踐表明,產業基金發展初期具有政府主導性強、民營資本參與少、政策引導功能較弱、項目融資屬性較強等特征,基金實際運作中還會出現資產荒、融資難、收益率低、債務壓力大及功能異化等問題。”冀剛表示,在運用產業基金支持創新科技型企業發展過程中,要秉持“國家有需要、市場有前景、山東有基礎”的原則,厘清投資支持邊界,依托產業、強化引導、重在市場、把控底線,以實現產業基金的長期穩健發展。
冀剛表示,一般來說,通過產業基金支持企業創新具有“長周期”“全流程”特點,這對基金管理方來說,既要關注項目和企業選擇的前瞻性、精準性和適配性,又必須保持足夠耐心和風險抗壓能力。因此,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增強產業基金的“盡職免責”屬性,鼓勵瞄準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暢達科技創新。(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楊佳琪)
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山東財經大學教授陳華:
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聯動效應
“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協同聯動,比如山東財金、省新動能成立了很多政府引導基金,這些引導基金精準地支持一些重大戰略,包括十強產業,撬動更多的銀行資金投入,同時也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跟進。所以說財政資金起到了倍增效應。”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山東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華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陳華表示,引導銀行資金投向創新型、科技型企業,財政資金應建立一個風險分擔補償的資金池,也就是建立風險分擔補償機制。也就是說銀行支持創新型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一旦形成不良資產,那么在理清職責邊界的前提下,財政資金給銀行一定的風險補償,解除了銀行的后顧之憂。銀行為什么不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特別是為中小民營企業、科技型企業放貸,因為其容易形成不良資產。
陳華認為,山東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這五篇大文章。同時也要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這樣的“專精特新”企業。
“經常提起的四鏈融合,即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和創新鏈,要圍繞著產業鏈布置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陳華表示,四鏈融合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李淑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