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見習記者 李淑楠
如果說城市平安建設是一張網,那么社區的平安建設,則是一個個平安扣,聚少成多、聚沙成塔,連成一座城的平安網。東營市河口區編織出“河楓細語”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的平安扣,兜住了區域平安建設,提質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我們打造‘河楓細語’矛盾糾紛化解品牌。今年以來,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200余件,化解率和群眾滿意率均達到98%以上,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河口區區域治理中心綜合室副主任孟維娟介紹。
小網格有大擔當
河口區在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新路徑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孟維娟解釋,“河”,即全域覆蓋、匯流成河。立足油地軍港場并存的實際,堅持一體布局、一體推進,做到了社會治理各方的共建共治、共享共榮。“楓”,就是傳承楓橋經驗。將“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健全完善“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依靠黨組織實施鎮級“紅色領跑、藍色代跑”,推行將“紅色物業”融入網格化服務管理,實現了黨建和社會治理服務的一體推進。圍繞“細”,落實落細、提高時效。對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列出清單,掛圖作戰,明確具體任務目標,把工作壓力層層傳遞到各級各部門。圍繞“語”,眾人眾語、心心相通。打造“河楓細語”自媒體傳播體系,及時發布預防詐騙、打擊傾倒危廢、心理健康等內容,吸納不同“粉絲群”,針對群眾訴求,及時預警回應。

萬廣麗,是河口區河口街道六扣村一名網格員,她所在的網格,是一個拆遷村,村民之間因經濟利益、思想觀念等各方面導致的碰撞摩擦、引發的矛盾復雜多樣。萬廣麗將體察民情民意作為“頭等大事”,以掌握預防和化解矛盾的主動權。
“日暈知風,初潤知雨。”萬廣麗說,及時排查和發現矛盾苗頭,才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
“李爺爺老兩口沒有子女,需要找個看護;劉大叔聽力三級殘疾,需要佩戴個助聽器;村內的快餐店要定期進行消防安全及食品衛生巡查……”擺在眼前的訴求,就是村民們的“難題”,萬廣麗說,這些難題解了,潛在的矛盾就解了,網格員的每一次擔當,解的都是村民的所需、所急和所盼。
在河口區,這樣的網格員還有很多很多。該區高標準配備以364名網格員、98名專職人員調解員為主體的專職化隊伍,為全區11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配備17名專職調解員,組建人民調解員專家庫,成立“兩員三官五老一律”調解工作團隊,采取派駐或輪值等形式全部下沉社區服務;落實3278名網格協管員、1216名樓棟長、5569名單元長主動參與網格治理;積極培育和吸納38個志愿組織沉入網格,與網格員、專職人民調解員組建“志愿團隊”,實施“網小青”“靈憩咨詢”“網她行動”等調處項目,讓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延伸至網格。
于細微處解憂
在“河楓細語”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大廳內,專職調解員各司其職。心理服務團隊,開通了線上心理咨詢熱線及網格員、專職人民調解員權益保障、心理服務專線,組織37名心理咨詢師下沉基層網格,統籌44名心理醫師在二級醫院心理咨詢門診坐值,“線上+線下”開展心理服務,疏導群眾心理壓力,化解矛盾糾紛。
從細微處入手,開解矛盾糾紛的結,折射出了“河楓細語”的務實和“初心”。

采訪獲悉,河口區對區域社會治理實行目標管理,明確年度具體目標任務,理清責任領導、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定期調度進展情況,把工作壓力層層傳遞到各級各部門。
例如,激發網格員、調解員的潛能,對這一群體考核落細。健全完善管理考核機制,對網格員、調解員實行量化考核,落實“星級評定”“五優先”政策,在東營市率先實施了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實現“兩員”融合,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評價機制。先后有65名網格員、調解員優先入黨或進入村(社區)兩委任職,77名網格員、調解員獲得省市區表彰獎勵,35名網格員定向考取城市社區工作者或“兩新”黨組織書記。
平安建設的網,還在不斷織密。河口區聘任60名快遞員、外賣員等新業態群體和環衛工人組建了“e路網格員”隊伍,開發“e路網格通”手機小程序,制定補助激勵措施,推進社會安全隱患和群眾困難訴求第一時間發現解決。建立了“網格+熱線”“網格+執法”等聯動機制,專項辦理群眾訴求。
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河楓細語”的品牌項目,因地制宜,將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落實在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上,成為東營市、山東省平安建設的樣本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