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12月22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省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孟軍表示,山東加強組織領導,創新監管方式,壓實監管責任,不斷加大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全省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有序。

大力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山東首先在創新糧食流通監管方式上下功夫。通過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構建覆蓋糧食收購、儲存、銷售、加工等環節的監管機制,實現全鏈條、無縫隙監管,形成監管合力。山東累計開展部門聯合檢查10余次,有力提升了糧食流通協同監管水平。山東作為試點省份圓滿完成糧食購銷監管信息化建設示范驗證任務,率先實現全省地方儲備糧監管信息化全覆蓋。2023年4月,在全國糧食購銷領域信息化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6月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地方儲備糧業務系統升級。
孟軍表示,糧食安全涉及糧食生產、收購、儲備、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山東堅決做到糧食監管到位、質量檢測到位、安全儲糧到位、產后服務到位,確保糧食安全。政策性糧食是監管重點,山東連續多年開展政策性糧食庫存大清查、大清查發現問題整改“回頭看”“跨市、跨省交叉”庫存檢查、省級儲備糧績效評估等,嚴把儲存關。從檢查結果看,山東政策性糧食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管理比較規范。
堅決做到安全儲糧到位。2021年以來,山東全面開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不斷提升現代化糧食倉儲能力。截至目前,山東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完成投資5.8億元,升級改造和新建擴建倉容135.6萬噸。全省完好倉容達到4349萬噸,其中應用環流熏蒸系統倉容2429萬噸、糧情測控系統倉容2746萬噸、機械通風倉容3022萬噸、實施氣調倉容153萬噸、實現低溫準低溫倉容793萬噸,全省糧食倉儲設施總量和質量都得到較大提升,糧食損耗、單位能耗和化學藥劑使用量明顯降低,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堅決做到糧食質量檢測到位。近年來,山東新建及功能提升83個糧食質檢機構,著力打造“1個省級站+16個市級站+65個縣級站+1個高校培訓基地”的省市縣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基本滿足了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需求。充分發揮省糧油檢測中心的龍頭帶動作用,年均檢測糧食樣品2萬余個。
堅決做到產后服務到位。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280家,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全省新增糧食烘干能力3.3萬噸/天,清理能力達到2.5萬噸/小時,逐步打造成社會化、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覆蓋區域內糧食產后損失降低約4個百分點。
加強糧食流通監管是保障糧食安全、助力糧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糧食產業呈現購銷兩旺、產業強勁、品牌有力的特點。山東連續十年總產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質量狀況良好。充分發揮糧食市場化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作用,支持多元主體積極入市收購,山東納入糧食流通統計的糧食企業達到2300家,年糧食流通量達到1.5億噸以上。今年夏糧集中收購期間,山東共收購新小麥1089萬噸,同比增加98萬噸。當前秋糧收購正在進行,截至12月15日,全省累計收購新玉米412萬噸,同比增加109萬噸,全省糧食市場活躍、購銷兩旺。其中:德州市是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地級市,糧食和儲備管理部門狠抓執法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活躍糧食流通,連續多年糧食收購量保持在550萬噸以上,位于全省前列。
糧食產業強勁有力。2022年山東省納入糧食流通統計范圍的加工企業155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530億元,占全國八分之一以上,連續多年穩居首位;加工轉化糧食8500多萬噸,產業加工轉化率達154%。小麥加工能力5289萬噸、處理油料能力2711萬噸,飼料生產能力6272萬噸,均居全國前列。今年前三季度,糧食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4100億元,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位次。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近幾年,聚力打造“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線上線下同步發力,“齊魯糧油”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齊魯糧油”連續五年榮獲“中國糧油影響力公共品牌”,中國品促會評定“齊魯糧油”品牌價值681億元,居“產業集聚區區域品牌”第一位,“道不盡齊魯糧油好”享譽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