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
日前,山東舉行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提出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以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重點,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縱深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山東新型工業化現狀如何,下一步如何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將為山東工業經濟帶來哪些機遇?經濟導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新型工業化成高質量發展引擎
作為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山東是全國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產業實力雄厚。新型工業化、先進制造業等活力持續釋放,成為拉動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來自山東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今年前10個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居前十工業大省第2位;工業投資增長14.5%,高于全部投資9.2個百分點;規上工業能耗強度下降4.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超過五成。
據了解,2022年,山東工業增加值總量接近2.9萬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總量超過7%。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0.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梯隊。化學原料及制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等5個行業營業收入居全國首位。山東能源集團、魏橋集團、海爾智家、山東高速等4家企業上榜2022年世界500強,30家企業入圍2023年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200強。擁有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7家、工業設計中心43家,均居全國首位。
“山東工業基礎扎實穩固、產業體系齊全完備,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秦可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山東聚力打造工業新動能,推動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累計培育動力裝備、軌道交通、智能家電等“雁陣形”產業集群143個、總規模達7.2萬億元,4個集群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7個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山東堅持把發展工業擺在突出位置,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體系,動能轉換成效顯著、數實融合加速深化、民營經濟活力迸發,全省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數據顯示,山東年均完成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超過1.2萬個。十四五”以來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4%,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進度任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形成較強優勢,“新三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近三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超過五成。近兩年信息技術產業營收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全省數字經濟總量占GDP比重超過45%,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產業數字化水平、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均居全國首位。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440.5萬戶,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42.2萬戶,分別居全國第3位和第2位。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和產品186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2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075家、瞪羚企業2232家、獨角獸企業27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2022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1.8%;今年前10個月,規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8%,高于全省規上工業1.1個百分點。
以創新驅動提高工業質量和競爭力
“新型工業化是以科技引領,以技術推動,要求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對山東而言,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的戰略選擇,也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國家戰略的舉動,是推動山東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劉德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劉德軍表示,山東是全國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產業實力雄厚,制造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山東一直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主動擔當作為、銳意進取創新,著眼國家所需、山東所能,全力穩大盤挑大梁,努力為全國大局多作貢獻。
秦可表示,山東提出全面推動新型工業化是落實今年9月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的精神,對我省新型工業化工作的開展作出部署;同時順應了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對準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將充分發揮我省作為中國重要工業基地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推動新型工業化有利于突破我省傳統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瓶頸,借助新型工業化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新模式、新路徑來推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式增加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秦可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新型工業化可以理解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業策略和路徑。
秦可認為,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制造業發展格局的深刻調整對當前山東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支撐,資源和環境約束的不斷趨緊、勞動力成本上升則對山東工業發展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就是利用條件、解決矛盾的過程,是幫助山東工業經濟鑄就發展新優勢的有效途徑,將會在促進山東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推動綠色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多個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山東提出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由依靠要素投入驅動工業規模擴張和比重提升的擴張型工業化,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來提高工業質量和競爭力。著重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進智慧高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新型工業化,切實提升工業企業競爭力,實現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搶抓新型工業化先機
秦可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新型工業化會給我省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機遇。我省工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比相對較高,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我省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領域轉型的動力將會加強。也將對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技術帶來更多應用場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制造領域的應用范圍將變得越來越寬。
“綠色產品和綠色技術將迎來更大市場空間。低能耗、低排放、可循環、可持續將成為企業運行的重要模式,綠色低碳技術將被廣泛采用,環境友好型產品的市場將進一步擴大。”秦可表示。
劉德軍表示,通過新型工業化,可以使山東制造業以及相關產業,以信息化賦能、以環境優良、人力資源結構提升來提高整體的效率,形成高質生產力,進而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和城鎮化等的發展。
“推動新型工業化,需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科技手段,使傳統工業現代化,實現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推動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劉德軍認為,山東提出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將締造新的經濟增量和動能,通過創新創造來推動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崛起。
秦可建議山東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工業企業,搶抓新型工業化的先機,做到三個契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契合,積極融入國家重點鼓勵的產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相契合,避免與新技術產生代溝;與企業自身的資源稟賦相契合,努力把自身的長板鍛得更長。
“山東工業企業要在這波新型工業化浪潮中找準定位,確定好自己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借助政策東風,快速完善自我,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劉德軍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