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近日,在濟南舉行的2023金融科技安全與創新大會上,恒豐銀行對外發布了獨立研究成果《商業銀行數據資產估值研究與入表探索》白皮書。白皮書分享了近年來恒豐銀行在數據資產估值領域的創新實踐,成為商業銀行推進數據資產估值體系建設、加速數據要素定價標準統一的重要參考與借鑒。
商業銀行數據資產估值現狀如何?恒豐銀行對此進行了哪些探索和創新?數據資產還有哪些待解題?

銀行數字化轉型已進“深水區”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正成為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數據資產化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測算,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180ZB,預估將是2020年數據總量的2倍多。全球數據量迅速增加,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創新動能。面對數字經濟變革機遇,各個國家競相制定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開啟大數據產業發展新賽道,搶占競爭制高點。
近年來,圍繞經濟發展的數字化轉型,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踐,推動經濟發展的數字化進程不斷走深走實。
經過多年耕耘,我國商業銀行線上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設已實現快速發展,銀行數字化轉型逐步進入“深水區”。各家銀行在移動端的頻頻發力可直觀地說明問題:截至今年8月,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個人手機銀行版本均值達到7.6,成為滿足客戶需求、打造自身品牌的重要依托。但當前,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客戶服務能力不足、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已成為越來越多銀行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的共識。
相比轉型初期,“深水區”存在著更多不確定性,銀行高質量發展也面臨更多挑戰。
如果擁有在“深水區”自我提升的數字化能力,就意味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數據要素到數據資產的升級,為銀行構筑自身數字化能力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有效開展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對于提升數據資產運營質量和效率,推動銀行數字化轉型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對數據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和經濟效益進行量化,增強企業數據價值意識。其二,將在數據資產價值評估過程中形成的數據目錄、數據價值等融入數據治理工作,提升數據治理質效。此外,推動數據資產外部交易,構筑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等數據要素市場運營體系,建立并完善數據交易模式,加快數據聚合、流轉、治理和價值轉化。
總體來講,數字化轉型要不斷加強數據要素價值開發,通過將數字能力轉化為價值創造能力,全面深化營銷體系、管理機制、服務能力、風險管控、生態場景的應用創新,激發數據要素核心競爭力。
數字資產難題待解
目前,我國數字資產難題待解。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1.5%,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企業層面,數據資源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尤其對金融機構而言,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直接驅動著新商品形態、新價值體系、新交易生態的形成。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才能有效激發數據價值轉化。而數據資產價值的科學計量是數據要素流通的重要前提。根據中國信通院建立的“數據資源化、數據資產化、數據資本化”的數據價值框架,目前全球處于數據資源化的初級階段,推進數據資產的估值計量,加速數據交易流通,成為數據價值進階的重要基礎支撐。數據資產估值、入表核算處理以及數據資產交易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從創新中尋求破局,成為推動數據資產化的重要議題。
銀行業具有天然的數字基因,屬于數據密集型行業,對推動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推進數據資產估值探索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多家機構已對數據資產估值進行前瞻研究和實踐。
普華永道2021年發布《數據資產化前瞻性研究白皮書》,提出數據資產化需要克服三個重要且極具挑戰的命題,分別為法律角度的數據資產確權、市場角度的數據資產估值與交易、會計角度的數據資產入表。
數據資產確權是數據流通的前提,可充分保障數據流通各參與方的權益;數據資產估值是數據流通的基礎,通過搭建數據交易價格之錨促進高效交易;數據資產入表則通過強化相關會計信息披露,奠定數據要素價值發揮的制度性基礎。
浦發銀行2021年發布《商業銀行數據資產管理體系建設實踐報告》,闡明數據資產的概念、數據資產管理體系的內涵與外延、體系框架、管理規則等內容,旨在為明確數據資產化路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光大銀行在數據要素探索上較為深入和系統,2021年發布《商業銀行數據資產估值白皮書》,聚焦數據資產估值領域,建立了面向商業銀行的數據資產估值體系和方法,為數據資產估值實踐做出有益探索;2022年發布《商業銀行數據資產會計核算研究報告》,為數據資產入表提供重要借鑒。
我國數字經濟正處于數據資產化的初期階段,支撐數據要素流通的必要條件尚不具備。如何有效衡量數據價值,構建科學、統一的數據資產估值機制,是健全數據交易市場的重要前提。數據資產估值在學界和業界的研究推動下,已由理論層面邁向實踐層面,但尚無統一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式和定價標準,需要持續推進實踐探索,逐步建立和統一商業銀行數據資產價值評估體系。
五大創新體現前瞻研究與探索
數據資產價值的科學評估是數據要素流通的重要前提,推進數據資產估值計量、加速數據交易流通,成為數據價值釋放的進階之基。基于此,恒豐銀行開展了數據資產估值的前瞻性研究,并基于估值研究對數據資產入表進行了創新探索,形成了白皮書——《商業銀行數據資產估值研究與入表探索》。

白皮書分為六個章節,共3.3萬字,創新提出了商業銀行數據資產估值與入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實踐,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分別為估值設計、方法構建、公式優化、參數計量、數據表構建。
恒豐銀行數據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對此次的創新進行了解讀:
一是估值設計上,首次提出數據資產的“投入價值”和“業務價值”概念,投入價值代表企業對數據資產的資源總投入,業務價值代表數據資產帶來的經濟效益,兩者構成數據資產的總價值。這種估值方法,有助于分類計量成本和效益,優化數據資源配置。
二是方法構建上,首次提出訂單法估值模式,依據數據資源的調用情況,評估數據資產的潛在價值。即哪類數據的調用量大,哪類數據資產的價值就越大,助力企業樹立數據資源的應用導向,提高數據共享成效。
三是公式優化上,通過改良估值公式,解決數據資產的重復估值問題。對傳統成本法進行了分解,以改良的成本法評估投入價值,以收益法評估業務價值代替收益率的測算,解決了不同方法聯用導致的重復估值問題。
四是參數計量上,系統地構建了公允的可落地的估值參數體系。數據資產估值參數的設定對整個估值體系至關重要,當前以專家法為主的方法,主觀性較強。恒豐銀行對重要參數進行了綜合研判,建立了一套科學計量支撐的參數體系。
五是數據表構建上,基于數據資產估值研究,開創性構建了與估值體系相承接的“數據資產表”。這一數據表包含投入價值欄、業務價值欄、外部價值欄,涵蓋數據要素投入、數據價值創造、數據產品交易的三大維度數據資產價值分析模式,為推動數據資產合理估值與披露提供創新思路。
基于構建的估值體系,恒豐銀行對自身的數據資產價值進行了評估實踐。經測算,數據資產總價值為221億元,其中,從2019年股改建賬后,對數據資產的投入價值52億元,業務價值169億元。
前述恒豐銀行數據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認為,業務價值是數據資產價值的主要部分,數據在賦能業務創新發展時,才能更好地釋放價值。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與入表探索,作為保障數據要素有序流通與價值挖掘的重要抓手,對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 規劃》,明確提出鼓勵市場主體探索數據資產定價機制,推動形成數據資產目錄,逐步完善數據定價體系。
商業銀行依托數據資產估值和入表實踐,一方面將加速數據資產定價機制統一標準建設,搭建與外部數據市場銜接基礎。另一方面,圍繞數據資產評估,打造“數據資產管理中心、數據價值運營中樞、數據市場交易中介”,探索數字化價值創造新模式,培育穿越經濟周期的核心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