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開幕,作為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吸引了515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1000余名中外政府部門、工商界、有關國際組織代表和專家學者等參會。
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當前全球供應鏈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這會產生哪些機遇?如何抓住這些機遇?記者在鏈博會上探尋答案。
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性引發普遍關注
亞太經合組織認為,所謂供應鏈即是將產品或服務從供應商轉移到客戶所涉及的組織、人員、技術、活動、信息和資源的系統。過去幾年,受疫情和地緣政治博弈、逆全球化抬頭等影響,全球供應鏈所涉及的各類要素的流通效率明顯減弱,無論是美國發布的《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還是德國發布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英國頒布的《制造業未來:英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都將供應鏈安全視為重要議題。
在本屆鏈博會上,補足供應鏈短板,提高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性同樣成為參會各方普遍關注的焦點。會上發布的《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特別指出,當前在半導體等先進制造業領域,全球供應鏈布局出現了明顯本土化趨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供應鏈的調整會產生新的發展機遇,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抓住亞洲四小龍產業轉移與供應鏈調整的紅利,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也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國家之一。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和重要參與者,中國憑借自身超大的市場規模和持續完善的制造業生產力,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增添了諸多確定因素。
本屆鏈博會上,不少國內企業拿出了最新的高新技術制造先進成果。比如,山東華光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旗下生產的系列能量類芯片,該系列芯片波長范圍從6XXnm到9XXnm,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先進制造、醫療健康等領域。其中,該公司生產的640nm1.2W芯片電光轉換效率可達到39%,660nm1.5W芯片電光轉換效率達到40%,在該波段產品中處于行業先進水平。
作為經濟大省與制造業大省,山東近年來加快補足制造業短板,著力塑強山東制造業新優勢。今年前10個月,山東出口機電產品7384.5億元,增長11.5%,占全省出口總值的46.3%,拉動出口增長4.9個百分點。
創新將成供應鏈“雙轉型”主要驅動力
在本屆鏈博會的各大展區中,數字科技鏈展區和清潔能源鏈展區關注度高,集中了思愛普、中興、英特爾、高通和寧德時代等一大批國際頂尖科技與新能源企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未來供應鏈發展應該是“雙轉型”,即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
通過技術創新,供應鏈的“雙轉型”可以實現融合提升。在鏈博會上,浪潮集團展示了今年創新研發的5.0版本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全新的AI“知業”大模型。相較于上一代版本,新一代的云洲平臺和“知業”大模型通過小樣本增量學習、知識圖譜與大模型融合計算等技術,降低了工業應用大模型的難度,實現了更加智慧化的應用。
浪潮云洲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方面,浪潮云洲持續探索創新。以鋼鐵行業供應鏈中的中安新能源為例,浪潮云洲依托“雙跨”平臺,賦能企業生產效率提升30%,綜合效益提升15%,能耗成本降低5%,通過技術創新,整個供應鏈得到了優化提升,實現了更加綠色低碳化的發展。
供應鏈服務從單一供給向融合發展轉型
供應鏈包含了商品生產流通的全過程,以及該過程各個環節的緊密聯系和高效協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保障全球供應鏈暢通的關鍵,《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指出,主要經濟體能否進入全球供應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運輸連通性,特別是制成品進出口的定期運輸服務。
本屆鏈博會特別設置了供應鏈服務展區,圓通、中遠海運、招商局等眾多供應鏈服務商圍繞供應鏈從“端”到“端”全鏈路需求進行了展示。記者在展區看到,山東港口集團對自身依托港口打造的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進行了展示。
目前,山東港口集團已累計開通341條航線,其中外貿航線244條,數量和密度都穩居北方港口首位;在內陸地區布局39個陸港、88條班列,海鐵聯運箱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一;貨物吞吐量今年將突破17億噸,集裝箱量跨越4000萬標箱大關,體量規模穩居全球第一。
在高速發展中,山東港口集團并不滿足于做一個單一的港口運營商,整個集團正在加速向全鏈條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商轉型。山東港口集團副總經理馬德亮表示,集團已成立供應鏈綜合服務中心,延展了船貨代、查檢疫、倉儲、運輸等80余項服務,同時還擁有15類金融牌照、30個控股金融業態,建設了中東迪拜、非洲吉布提等多個海外倉,搭建了全供應鏈的服務體系。
本屆鏈博會上,參會嘉賓討論最多的就是當前全球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數字化、綠色化這五大趨勢。從各維度看,供應鏈的發展都離不開供應鏈服務,把握供應鏈新機遇,不僅要注重加強物理、通信等有形的“硬聯通”,也要注重金融和規則標準等“軟聯通”,在不斷開放與融合中實現轉型發展。(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