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
推動工業強市,濟南再出重磅政策。濟南出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工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濟南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四大主導支柱產業規模總量達到2萬億元;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達到50%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1%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獨角獸等優質企業總數達到8000家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左右。
實現兩個“三年一大步”
“自2019年起,濟南連續三年出臺三個重磅文件,大力推動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實現兩個‘三年一大步’(2018-2020,2021-2023)的歷史性跨越趕超。”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汲佩德在11月21日舉行的濟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據介紹,2018-2020年,濟南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能級實現新躍升,主要指標由全省第三梯隊躍升至第一梯隊。2021-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主要指標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形成了“三個優”的發展新態勢。
“1-9月份,濟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2.9%,分別高于全國全省8.9和5.8個百分點,居全省和全國24個GDP萬億級城市第1位,高于第2位的城市3.6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營收和效益持續向好,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9.2和6.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8.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7.7和27.5個百分點。技改和工業投資增長勢頭強勁,1-9月份,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9.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5.5和6.7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2.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3.5和8個百分點。”汲佩德表示。
另外,濟南1-9月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同比增長23.38%,占GDP比重達到19.86%,均居位居全省第1。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1-9月份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累計達到135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獨角獸等優質企業總量達到5743家(次),新增和總量均居全省第1。
企業攀登倍增行動
到2025年百億級企業達到20家
據汲佩德介紹,《行動計劃》圍繞建設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產業結構優、集聚水平高、融合程度深、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標準確定2025年發展目標,既包含定性目標又包含定量目標。將實施5大行動、17項具體任務。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行動計劃》提出將實施企業攀登倍增行動,到2025年,百億級企業達到20家左右,十億級企業達到150家左右,形成工業強市建設的有力支撐。
對此,汲佩德表示,濟南在推動中小企業攀登發展方面,將聚焦推進“個轉企”“企升規”,持續完善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從創新創業孵化企業入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培育幫扶力度,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群體,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3000家。聚焦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完善提升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和系列政策落實,做好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的各項工作,推進濟南新動能中小企業創新交流中心建設,為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供全方位賦能。
推動優質企業倍增發展方面,將聚焦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倍增意愿強的存量優質企業,制定實施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建立企業倍增發展培育機制,動態遴選確定倍增企業名單。對納入倍增計劃的企業,實施重點跟蹤培育,一企一策,在擴大規模、提質增效、用地保障、財稅金融、創新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動要素供給實現全鏈條按需配置,助力倍增企業在各自行業領域加快形成競爭優勢,實現規模和效益倍增的預期目標。到2025年,百億級企業達到20家左右,十億級企業達到150家左右,形成工業強市建設的有力支撐。
2024年工業投資突破千億元
“明年,我們將按照《行動計劃》明確的目標任務,聚力推進工業經濟實現新跨越,推動工業經濟乘勢而上。”汲佩德透露,2024年濟南將錨定工業投資突破千億元,統籌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聚焦“4+10+17”產業鏈群體系,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和建設服務力度,著力提升產業鏈式集群規模化發展水平。
聚焦打造數字經濟發展引領區,統籌實施高端軟件“鑄魂”、集成電路“強芯”、先進計算“固鏈”、工業互聯網“賦能”、人工智能“賦智”、新興產業“躍升”等專項工程,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和算力基礎建設水平,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
聚焦持續壯大規模以上和優質企業群體,統籌推進實施中小企業攀登和優質企業倍增計劃,持續完善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企業倍增發展培育機制,深入開展大中小企業“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持續完善服務企業常態長效機制,秉持“有事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理念,不斷提升服務企業質效。統籌推進五支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讓名企名牌名家領跑高質量發展,營造崇尚實體經濟,關心支持工業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
積極搶抓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完善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鏈條,加快構建以高端重卡為主體、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引領的汽車產業新體系。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產業,加快構建儲能、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先進電網“五能一網”的新能源裝備產業發展體系,塑成新能源裝備發展新優勢。加大綠色工廠(園區)培育力度,構建提升綠色制造體系,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走在前。
彈性供地促企業更快投產達產
濟南還陸續出臺服務和支持工業用地使用相關政策,在落實普通工業用地供應基礎上,加大新型產業用地、標準廠房項目用地供給力度。同時,根據產業業態分類和不同建設主體用地需求,推出彈性年期供地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項目采取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供應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滿足不同類型的用地需求,積極推進全市“標準地”供地改革。
“2020年以來,濟南步提高工業‘標準地’供應比例,目前已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區、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自貿片區等重點區域新增工業用地100%‘標準地’供應。”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明介紹說。
據透露,濟南工業標準廠房和新型產業用地項目以濟南市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聚焦、聚力培育產業。已審批的項目中涵蓋了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高新領域。目前已成功落地眾多重點項目并陸續投產。
還推出彈性供地政策,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產業類型、規模大小、發展情況等提出需求意向并做出相應承諾,政府通過優化和細化供地方案,使其更加適配產業發展要求和類型,進一步提升土地要素和產業需求的有效匹配度,實現了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大減少企業前期成本,進一步改善了營商環境,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彈性供地方式同時便于建設單位合理安排工期、控制投資進度,提高了工程建設效率,有利企業更快投產達產。”馬明表示。
新聞同期聲:
濟南多渠道為工業強市提供資金支持
今年已爭取上級資金7.24億元
11月21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財政局工商貿易處處長、一級調研員董宜昌則表示,從2021年開始,每年預算安排工業強市專項資金池20億元,重點支持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軟件業、生物醫藥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等,提升全市產業發展層級。同時,加大向上爭取力度,今年以來已爭取上級資金7.24億元,多渠道為工業強市提供資金支持,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將圍繞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企業倍增行動等,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主攻方向,提高財政資金的精準性有效性。”董宜昌透露,將綜合運用政府引導基金、股權投資、“撥改投”、注入資本金等工具,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吸引撬動更多優質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三年行動計劃。
據了解,為推動工業強市,濟南設立了“工業強市建設”考核單項獎,科學設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技改投資增幅”等11項具體指標,分值權重占主要經濟指標考核分值的30%左右。對推進工業強市建設成效顯著的區縣(功能區)予以通報表揚,激發了各級各部門投身工業強市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工業強市各項任務目標的落地落實。
“我們將‘工業強市建設’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堅持憑實績論英雄,強化考核激勵約束,對考核成績優秀的區縣(功能區)、部門,給予表彰獎勵和政策傾斜,對考核排名靠后的,及時采取約談提醒、取消評先等措施,傳導壓力、增添動力,真正發揮考核的‘指揮棒’‘風向標’作用。”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委書記、新聞發言人李開森表示。(導報記者 吳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