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在山東,有這樣一批企業,他們個頭不大,但“身懷絕技”,專注于產業鏈中的某一領域或核心技術,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這就是山東的16075家“專精特新”企業。

儀器儀表產業等高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近日,經濟導報記者走進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陸機電”)采訪獲悉,該公司從6萬元起家創業,到做細做精行業尖端,如今通過標準引領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儀表平臺建設,再一次推動行業走實、走深,實現跨越發展。
小儀表 大產業
大陸機電董事長荊書典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我1978年考入山東工學院,學習自動化儀表專業,沒想到我從大學開始就一頭扎進這一行,如今已幾十年。”

1982年,荊書典畢業后分配進入國營濟南自動化儀表廠。從設計產品入手,參與電腦數據采集儀的開發,承擔起硬件產品的設計工作。隨后他主持設計的產品轉化成商品,接著又負責新產品車間建設,再到技術管理和市場推廣,接觸到市場實際應用。“在計劃經濟時代曾兩次承擔組織全國記錄顯示儀表統一設計服務的濟南自動化儀表廠,也隨著‘砸三鐵、關停并轉’進入改革轉型的新時期。儀器儀表行業屬于機電一體化行業,受制于無線電半導體行業西方技術的沖擊,加之技術落后和經營模式落后,制約了產品的銷售與可持續發展。”荊書典響應國家號召,看準時機辭職“下海”,組織6位合伙人共同出資6萬元,把落后的觀念拋棄,自謀職業去創業創新發展。
“我們6個人商榷,企業就要定位于儀器儀表專業領域,但不能在原來工廠的基礎上做同品,必須脫胎換骨,利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闖出新的路徑。”1993年,大陸機電創立,基于集成電路、CPU來做智能化儀表。
原發性創新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靈魂。搞科研、強技術,山東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迸發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生機活力。從提供一臺儀表,到產品選型,再到系統設計,為甲方提供整體方案設計,做“交鑰匙工程”,大陸機電利用專業領域里做精、做透的理念,參與了當時濟南火車站供熱工程的擴建。
“小儀表、大產業”,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大陸機電憑借對產品和技術的自信,在產業鏈關鍵領域轉型升級,實現了“補短板”“填空白”。荊書典認為,大陸機電作為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如今躍升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步步抓住了“時代紅利”。
三個“十年”打造行業新生態
對如何進一步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山東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工程,打造“鏈主”與專精特新企業強鏈補鏈共同體,有效推動解決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配套難、技術“卡脖子”、科技成果轉化難、解決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更營造出行業新生態。
對聚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山東企業來說,大陸機電也利用三個“十年”打磨出縱深行業產業鏈上下游的新生態。
公司經營第一個“十年”,大陸機電主做智能化儀表,同時開發新的計算機控制系統。智能儀器憑借其體積小、功能強、功耗低等優勢,迅速在化工、熱力等科研單位和工業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荊書典和團隊認為要做專、做精,更要靠后端服務和技術能力取勝。2000年,大陸機電成為濟南齊魯軟件園首批入選的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的5家骨干企業之一,這也讓大陸機電獲得了很多競爭機遇。荊書典說,“在為甲方安裝好儀表儀器與計算機控制系統后,我們的技術團隊還要在現場駐扎一個月幫助客戶能正常生產后才離開現場,就是要保證使用方能夠順利通暢地優化運行。”在市場上絕無僅有的服務理念成為大陸機電破局的關鍵,得到了眾多客戶的好評。

作為山東省自動化控制領域的領軍型企業,大陸機電先后承擔了6MW-660MW各種規模1000多套電站的DCS、輔網控制系統、變頻系統等工程服務,并建設了工程仿真實驗室為用戶提供仿真研究與培訓服務。
互聯網時代興起,蓄勢發力尋求新突破,大陸機電的第二個“十年”就瞄準工業控制計算機做系統集成。“一套計算機控制系統與現場儀表開始有屏幕集中顯示了,操作員可以從工作臺去控制所有儀表的運行狀態。”荊書典說,第三個“十年”,大陸機電開始做管控一體化系統,融合管理軟件、控制系統、現場儀表等服務于全廠生產過程。
對制造全過程進行嚴格質量監控和自動化升級,大陸機電為電力、化工、醫藥、食品及園區等提供網絡化升級、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解決方案,打造了對企業和產業的新生態布局。公司年年都在增加研發投入,如今已擁有發明專利20余項,軟件著作權80余項。
作為“鏈主”企業,產業鏈前端為儀器儀表制造企業,產業鏈中端是儀器儀表使用單位,產業鏈后端為儀器儀表測量數據,提供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解決方案,一條布局儀表儀器前端、中端、后端的產業鏈正在濟南高新區生成,更驅動向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服務行業客戶16000余家。
工業數字化開啟“萬物智聯”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引領。2023年是大陸機電成立30周年,在三個“十年”的基礎上,大陸機電持續壯大專精特能力、提升關鍵技術,目標投向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服務數字化經濟新時代。
“如果將工業互聯網比作一個有機體,那么工業互聯網平臺就是中樞神經,儀表平臺就是神經元,在工業系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荊書典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浪潮下工業體系和互聯網體系深度融合的產物,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

2019年,大陸機電牽頭建設了儀表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儀表平臺,面向全國儀器儀表制造、使用、檢定、監管等產業鏈用戶提供可信的標識注冊和標識解析服務,形成了基于標識解析的儀表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自然資源數據管理應用、儀表網絡化協同應用等多個應用場景,實現了儀表信息跨區域、跨行業的互聯互通。“我們搭建的大陸通工業互聯網儀表平臺已經獲得國家頒發的《互聯網域名服務許可證》,是全國儀器儀表行業的第一張許可證,引領行業建設標準化體系,構建先期服務于全國儀器儀表行業及應用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荊書典介紹,目前平臺注冊企業近兩萬家,2022年入選山東省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行業發展生態,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萬物智聯,數創未來。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數據資源,為數字經濟、數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荊書典表示,通過打通整個生產鏈條,從產品研發到技術服務再到平臺建設,大陸機電聚焦儀器儀表產業,做專、做精;依托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新型基礎設施和行業應用服務平臺,特色化、創新性發展,服務全產業鏈、全社會要素,實現人、機、物和系統的全面互聯,創新服務模式,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蓄力之下,隨著更多政策精準“滴灌”、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力持續提升、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為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賦予更多動能。大陸機電是眾多專精特新企業的代表之一,壯大專精特新企業,山東從強化政策引導、深化梯度培育、優化支持服務、細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持續推動中小企業走深走實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