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見習記者 李淑楠
在持續下跌了3個多月后,金正大(002470.SZ)在11月20日早盤高開,隨后僅用時7分鐘就迅速漲停,并把漲停持續到全天收盤,股價報收于1.88元/股。
金正大在二級市場的強勢,或許與其將在貴州投建的新項目有關。據披露,金正大將在貴州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磷酸鐵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項目,預計總投資60000.53萬元。金正大表示,新項目有助于公司打造“磷礦—磷酸—電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鏈,形成上下游產業協同效應。
不過,對于已連續四年虧損的金正大而言,新項目何時能形成效益,從而助力公司走出虧損泥潭,還有待觀察。
瞄準磷酸鐵鋰需求
金正大11月17日晚發布公告稱,為滿足公司未來發展戰略與產能規劃,強化公司戰略布局,公司全資子公司貴州正磷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正磷投資”)擬以自有資金對其下屬全資子公司貴州正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正磷新能源”)增資18000萬元,增資完成后,正磷新能源的注冊資本將增加至20000萬元,本次增資目的是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磷酸鐵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項目。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金正大年產10萬噸磷酸鐵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項目建設地址位于貴州甕安縣銀盞鎮甕安經濟開發區循環工業園區,項目預計總投資60000.53萬元,分兩期建設,第一期為年產3萬噸磷酸鐵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項目,預計2024年6月建成,預計投資27000萬元;第二期預計投資33000.53萬元,為年產7萬噸磷酸鐵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項目,二期需要根據一期的運營情況進行后續建設。
為了解金正大此次投資的預期收益、對公司業績改善的作用等問題,經濟導報記者11月20日致電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以“不方便”為由婉拒了記者的采訪
“金正大在貴州擁有磷礦資源,投建磷酸鐵電池項目,估計是看好新能源賽道,想分一杯羹。”濟南某私募基金投資經理馮悅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山東不少企業都在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上有布局,金正大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向該領域拓展也屬正常。
金正大在公告中也表示,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根據高工鋰電的預測,至2025年中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有望達到180GWh,比2020年規模增長10倍以上,5年復合增長率超60%。金正大新項目可以滿足下游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而從金正大自身來看,下屬子公司貴州金興礦業有限公司擁有磷礦資源,新分立的貴州正磷化工有限公司建設了10萬噸凈化磷酸項目,能為新項目提供穩定的上游原料供應;同時正磷新能源已與當地上游原料企業建立了長遠合作關系,具備良好的資源和成本優勢,在磷酸鐵鋰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的研發方面有著一定的積累,具有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
金正大表示,新項目對公司轉型發展有積極的影響,有利于提升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
會否連續五年虧損引關注
“新能源賽道已吸引了太多的投資,電池行業也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金正大新項目所涉產品的市場供需狀況及價格,達產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否達成預期的經濟效益,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馮悅分析說,金正大近幾年業績壓力比較大,投建新項目除了刺激股價外,能否真正改善公司業績,還有待未來觀察。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作為成立25年的老牌復合肥企業,金正大曾參與起草了2項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13項行業標準,擁有“金大地”“沃夫特”兩大“中國馳名商標”,多個品牌都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美譽度,曾一度引領復合肥產業風潮。
但近幾年來,金正大業績持續虧損,曾一度被實施特別風險警示,Wind數據顯示,金正大2016年-2021年營業收入連續6年同比下降,凈利潤則從2016年起連續5年同比減少。
2019年-2022年,金正大營業收入分別為113.09億元、93.55億元、93.16億元、99.7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45億元、-31.76億元、-5.74億元、-9.82億元,4年虧損了超過55億元。
2023年前三季度,金正大實現營業收入67.53億元,同比減少13.00%,歸母凈利潤-4.65億元,同比增長30.77%,是否會連續第五年虧損也引發了投資者的極大關注。
從二級市場看,金正大股價今年曾出現一波大起大落,4月24日股價最低跌至1.59元/股,在隨后的三個月時間里,金正大最高漲至2.65元/股,漲幅達到66.67%;而從7月下旬至今,金正大股價持續下跌,截至11月17日收盤價為1.71元/股,跌幅為35.47%。11月18日受消息刺激的上漲,對金正大股價能有多強的延續性,也需要投資者謹慎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