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聚焦企業和基層關切,堅持問題導向、對標一流、系統集成、數據賦能,從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需求出發,加大投資項目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成本、增便利”改革力度,于10月底印發《關于進一步擦亮“智慧發改·親清服務”品牌推進投資項目審批便利化改革若干措施》。其中多條改革舉措在全國發改系統、省直部門中屬于“先行先試”,大幅提升投資項目審批效能,優化全省營商環境。
聚焦前置要件和證明事項辦理用時長,探索容缺辦、并聯辦、承諾辦。
前置要件容缺辦。將辦理節能審查、項目核準、可研審批等6個省級事項需出具的用地預審和選址意見書、社會穩定風險影響評價等12種法定前置要件,由跨部門前后串聯辦轉變為跨部門壓茬并聯辦。以項目核準、可研審批時容缺用地預審和選址意見書為例,為申請人最多減少50個工作日前期“空等”、最少減少6次跨部門跨地域跑腿。
高頻事項并聯辦。將前后關聯的可研審批、項目核準和節能審查,由兩兩串聯轉變為并聯受理辦理,壓減前后關聯事項辦理申請材料和銜接用時。“節能審查+可研審批”“項目核準+節能審查”由串聯轉并聯,申請材料分別壓減20%、33%,用時分別壓減36%、43%。
證明事項承諾辦。將辦理項目核準、境外投資許可、可研審批等6個省級事項需出具的營業執照、不動產權證書、居民身份證等3類證明事項,列入申請人自主選擇適用告知承諾制范圍,變“事前查”為“事后管”,變“我讓你證明”為“我幫你證明”。最少可減少5次跑腿頻次和3套申請材料。
聚焦前期工作不扎實不深入,存在網辦堵點、共享盲點,主動早介入、勤對接、多指導。
重大項目前延辦。對省委省政府關注和各市黨委政府謀劃推進的重大項目,建立省級部門領導掛帥幫包機制,每季度向各市和省有關部門征集擬審批項目清單,深化“提前預約+錯峰辦理+一窗受理+幫辦代辦”服務,打牢項目“批前”根基。最少減少受理階段補齊補正材料用時5個工作日,減少評估評審環節補充材料用時10個工作日。
簡易流程透明辦。提供簡明易學的辦事指南、操作說明和清晰完整的流程圖,提供像“網購”物流進度一樣的辦理實時進度查詢,“一看就能懂、一點就能辦、一辦就能行”。初始申請材料滿足受理條件比率由10%提升到50%,壓減受理辦理階段辦事咨詢和補齊補正用時至少5個工作日,減少電話查詢、現場問詢至少3次以上。
多端融合智慧辦。加強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與省有關部門審批系統對接,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進平臺、進中臺”,“深度網辦率”由85%提升到95%,接入“愛山東”政務服務平臺移動端實現“掌上辦”的事項占比由4%提升到98%,群眾企業“不出家門就能辦、動動手指就能辦”。審批數據、信用數據、金融數據有效匯集共享,為有效破解投資項目特別是民間投資項目融資難探索新路徑。
聚焦服務意識、業務能力和辦事效率不平衡,加速形成以評價促服務優化、以評估促問題整改工作閉環。
評估評審極簡辦。投資項目評估評審會議次數、告知次數、補充材料次數由相對“靈活”變為了“硬約束”,壓實了咨詢評估機構加強初步審核深度、提升評估評審會質量的責任,解決了議而不決、決而不改的頑疾,大幅提高評估評審工作的整體效能。
在線咨詢愉悅辦。建立“窗口”電話咨詢智能導服系統、“愛山東”政務服務平臺智能問答庫,通過微信公眾號加大產業政策、法規修訂、項目申報流程解讀力度,為咨詢人和基層提供全鏈條、全天候、個性化、一站式服務,帶來更加多元、更加貼心、更加順心的“用戶體驗”。
全程監管限時辦。率先探索分級亮燈管理,實時監督、預警糾錯、限期督辦,把審批用時和服務效率在“陽光”下晾曬,對表現突出的機關處室、市縣發改和審批部門每年評選表彰。嚴格執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和限時辦結等制度,把政務服務質效納入績效評價主體系,加快形成以評價促服務優化、以評估促問題整改的政務服務工作閉環。
訴求建議閉環辦。深入開展“親清發改會客廳”,每1-2個月邀請基層、企業代表,特別是與民營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暢通問題反映渠道,固化問題解決機制,會后5個工作日內建立問題、責任、任務“三清單”,逐項跟蹤、協調解決、對賬銷號。通過開誠布公、真誠納諫,讓企業家直抒胸臆、暢所欲言,彼此“談”出信任、“談”出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