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通訊員 楊永 鄒城報道
山東省鄒城市宏河路459號,是山東能源兗礦能源山東華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聚能源”)的“大本營”。如今,這里成為兗礦能源轉型新能源的關鍵一環。
就在11月10日,位于內蒙古烏審旗的蒙達鐵路6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實現帶電試運行,該項目是華聚能源在外部的第一個分布式光伏項目。
而這只是華聚新能源布局培育新能源項目的一角。聚焦山東、陜蒙、新疆及東北區域資源,華聚能源的轉型路徑清晰可見。
這背后,也是一家傳統電廠企業轉型的成長故事。華聚能源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為兗礦供電部。20年前,華聚能源“近水樓臺”靠煤發電起步,其間受產業政策制約,“小火電”紛紛關停,20年后,在“何去何從”中重拾舊業,仿佛一個輪回,只不過不同于以往,如今,“新生”華聚開始發力聚集新能源產業建設。
而華聚能源新能源發展的起勢突破,也事關兗礦能源的綠色轉型。
作為兗礦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主體,華聚能源的新能源產業探索之路,為傳統電力產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模式路徑。
“不破樓蘭終不還”,開啟“西征”之旅
“達旗(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2023年冬天第一場雪,將成為2024年兗礦能源華聚能源結下豐碩成果的美好預言。”11月5日,陳家偉的朋友圈更新了這條內容。
陳家偉是華聚能源的副總政工師,也是該公司陜蒙“突擊隊”的“隊長”。
在陳家偉此次開啟“西征”之旅的前一天,經濟導報記者在鄒城的華聚能源總部見到了他。
“說實在的,一開始新能源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個新興產業,因為我們之前都做火電。現在小電廠關停之后,就需要我們進行戰略轉型,對外進行市場和資源的開拓,對我們也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探索階段。”陳家偉對經濟導報記者坦言。
“今年1月31日公司誓師大會,2月1日我們就作為第一批人員去了陜蒙地區。”陳家偉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說起今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的誓師大會,兗礦能源副總工程師,華聚能源董事長、總經理馬剛,不無感慨地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今年1月31日,我們開了誓師大會,當時的場面讓很多同志深受感動,當時成立了四個‘突擊隊’,我給隊長一一授旗,第二天,2月1日,他們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背負使命任務奔赴各地了。”
馬剛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當時是把最能干的一批人都派出去了,進行戰略資源的開發開拓。”
華聚能源發展新能源的“急迫感”也由此可見,企業成立了四個新能源開發組,陜蒙、蒙東、新疆和本部,也是四個“突擊隊”,為華聚能源“開疆擴土”。
迷茫中迎來轉機,聚焦“新能源+煤電”方向
時光回到2021年。在當年12月16日于上海舉行的兗礦能源戰略發布會上,除了現場啟動“兗州煤業”更名為“兗礦能源”的儀式,兗礦還提出了聚焦礦業、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智慧物流“五大主導產業”。
在這五大戰略板塊中,第三個就是新能源產業,兗礦能源的新能源產業驟然呈現在市場面前,而兗礦能源發展新能源的載體就是華聚能源。
馬剛清楚地記得,“去年4月8日,從那天開始,集團確定讓華聚能源承擔起兗礦能源的新能源建設任務,把新能源發展任務交給了我們。”
馬剛對經濟導報記者說,“通過這兩年的工作,應該說我們是找到了方向,形成一個嶄新的新能源為主體的發展格局。”
曾經,華聚能源也有過迷茫和彷徨。華聚能源此前所處的煤電行業,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面臨重重挑戰。
回想過往的企業的發展路程,華聚能源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靳道遠對經濟導報記者說,“近年來行業發生了一些變化,小電廠都在關停,當時我們也是人心惶惶,面臨電廠關停往何處去的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中求生存,對企業來說是極大的考驗。
馬剛也對經濟導報記者提到,“隨著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以及‘上大壓小’、碳排放的要求,華聚能源當時面臨轉型發展的巨大壓力。”
在轉型的趨勢面前,華聚能源要完成自己的新課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正好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靳道遠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現在,華聚能源承擔了兗礦新能源產業發展任務,我們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機遇都和以往不同,所處的位置不一樣了。”
在鎖定新能源賽道后,華聚能源也希望“落子”更快一點。
向外拓展做增量成為打造企業增長極的必然選擇,據悉,華聚能源先后組成3個工作組到陜蒙、新疆和山東省本部產業基地廣泛開展信息調研,尋找可開發資源以及潛在合作伙伴。
幾番調研和廣泛論證,華聚能源“新能源”產業布局逐漸清晰了:緊跟兗礦能源戰略導向,瞄準“新能源+煤電”發展方向,按照“山東區域穩妥快速推進、陜蒙區域積極融合推進、蒙東及東北區域產業協同推進、新疆區域全面跟隨推進、其他區域擇優推進”的思路,分類分區域施策,初步規劃“六個一”目標:建成裝機100萬千瓦;建設裝機100萬千瓦;規劃獲取裝機100萬千瓦;“新能源+煤電”發電100億千瓦時;電力產值收入10億元;新能源利潤1億元,保持核準一批、投產一批、儲備一批,著力構建“風光為主、氫儲示范、與煤電化工產業協同”的兗礦新能源產業格局,推進“傳統電力產業”向“低碳多元產業”變革升級。
具有里程碑意義,首個省外開拓項目告捷
在內蒙古,陳家偉每天看著達拉特旗的日月星辰,在他看來,華聚能源也正“從‘新’出發,向陽而行”。
這也是華聚能源新能源起勢的第一步。
“剛去的時候,感覺到也沒有什么思路,完全憑我們了解到的狀況,依托于我們在陜蒙的一些兗礦的企業,一步步去摸索探索。”陳家偉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我們收集了大量陜蒙區域特別是內蒙古產業方面的政策信息,與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兗礦能源內部的兄弟企業交流。”
據他介紹,“前期,我們在陜蒙區域比較重要的業務還有對金雞灘煤礦鍋爐的運維,我們在那里有一個項目部,這也是我們最初的一個小基地。我們依托于這個項目的運維開始起步。 ”
內蒙古地區具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依托于當地的資源優勢,華聚能源推進著光伏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
陳家偉對經濟導報記者提到,11月10日實現并網發電的烏審旗蒙達鐵路6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這是我們在省外第一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對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對我們的省外開拓來講,這是第一個項目,是一個見證,并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盡管其間一波三折,“狀況”不斷,但“西征”首戰告捷,依舊讓陳家偉興奮不已。
從中也可以看出,華聚能源對于捕捉和把握機會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15日,華聚能源還與內蒙古榮信化工有限公司簽署新能源項目建設合作框架協議,華聚能源“綠色制氫”將有效推動榮信化工低碳轉型,雙方因此可充分發揮各自專業產業優勢,在新能源資源獲取及項目開發、高端化工產業合作、節能用電及降碳減污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相比于蒙達鐵路項目,此次簽約,不止是“體量”大大擴充,同時在產業嵌入、協同配合、融合依存上的示范效果更為突出,堪稱“新能源產業支撐綠色低碳轉型”的經典案例,也標志著華聚能源在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陜蒙擴規模”上,邁出了實質性、關鍵性一步。
絕非“空穴來風”,多方產業協同
華聚能源總經理助理、規劃發展部部長徐秀國,重點負責新能源業務,他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在內蒙古,我們主要是圍繞幾個方向,包括化工企業配套等,依托兗礦產業布局。”
新能源轉型,華聚能源背后有棵大樹,就是兗礦能源。這也讓“探路者”華聚能源有了更多依托,順勢而為、相輔相成,轉型新能源呈現出了更多的可能。
徐秀國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我們進行新能源的開發,有幾個實施路徑,其中一個重要的路徑是圍繞兗礦能源的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協同來同步進行實施,涉及到化工產業的配套、原有老礦井的新能源改造提升、在魯西南塌陷區的‘漁光互補’項目等。”
“兗礦有兗礦的獨特品牌效應,再就是兗礦的產業發展布局比較大,再加上我們華聚能源集聚了大量電力專業化人才,成立20多年以來有非常成熟的管理體制,相信新能源的建設發展會突飛猛進。”徐秀國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華聚能源作為兗礦能源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主體,依托兗礦能源平臺、資源和品牌優勢,加快布局新能源項目開發。
靳道遠同樣對經濟導報記者提到,“我們有我們的優勢,資金、技術、人員管理各方面都有優勢,同時現在重點依托兗礦能源、山東能源現有的企業增加投資。”
以華聚能源為載體,兗礦能源的新能源產業板塊正全速推進。
兗礦能源2023年半年度報告中提到,“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10萬千瓦共享儲能項目、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項目有序推進,光伏項目、工業園區配套項目、大型風光儲基地三層級產業體系加速構建。”
在新能源發展賽道中,作為兗礦能源轉型新能源的“主力軍”,華聚能源還在挖掘更大的潛力。
馬剛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下一步在轉型發展方面,華聚能源還要做“低碳能源的踐行者、綠色能源的建設者、綜合能源的服務者、智慧能源裝備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