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見習記者 李淑楠
基層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東營市以墾利區墾利街道為試點,積極探索培育發展社區自組織、引導群眾有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推動社區由“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轉變,不斷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勝錦社區黨委書記張蕾(右二)向媒體記者介紹激發社區治理活力的故事
王悅潔是勝錦社區第六網格的網格員,也是“愛心媽媽團”成員之一。她回憶說,作為一名社區志愿者,她帶領愛心媽媽們參與了很多有意義的社區活動,例如,為遠在四川山區的老人孩子鉤織的毛線帽,就收到了幾千里之外郵寄來的感謝信。
這是勝錦社區特色社區自組織的一個縮影。
勝錦社區成立于2020年11月,轄4個集中居住小區和2個商業專區,現有居民6035戶、商鋪439家,是典型的油地融合社區。社區黨委立足油地融合治理需要,創新“網格+自組織”模式,以網格員“雙孵雙帶”模式培育自組織帶頭人,先后成立“好的錦”矛調服務隊、“紅哨子”巡邏隊、愛心媽媽團等特色社區自組織21支,形成了853人的自組織“人才庫”,涵蓋為老服務、愛心公益、增能賦能等六大方面,以“全齡共享”為目標向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構建起以社區為平臺、社區自組織隊伍為載體、為民服務為導向的社區自組織發展格局。建立“多方辦”聯席會議制度,發動自組織認領微心愿423個、領辦微項目42個。
王蒙蒙,是一名社區網格員,也是“愛心理發隊”成員之一。她說,這支隊伍有8名志愿者,每月為特殊群體提供兩次上門理發服務。這項服務,送到了社區老弱病殘群體的心里,打通了社區居民之間原來的隔閡和陌生。
原來,勝錦社區通過入戶調研、自主報名、社區推薦等方式,深入挖掘群眾基礎好、熱心社區事務、具備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社區能人,由社區黨委統一組織培訓,引導其熟練掌握社區自組織運作基礎知識,成為社區自組織建設“帶頭人”。
這些“帶頭人”,在社區開展全覆蓋式問卷調研,全面摸清居民需求趨向、興趣愛好、時間偏好、個人特長等關鍵要素,形成社區自組織培育清單。再由社區黨委統領、社區骨干力量牽頭,對照清單成立健步團、合唱團、舞蹈隊等社區自組織,不斷提高基層群眾組織化程度。
社區自組織對居民戶覆蓋率達到60%以后,在鄉鎮(街道)、社區黨組織指導下,通過民主選舉方式成立社區自組織聯合會及其理事會。自聯會制定《社區自組織標準化管理手冊》《社區自組織自主運行辦法》《自組織日常管理機制》《社區自組織活動策劃指南》等配套制度,對組織推選、機構設置、活動開展、成員管理、日常運行等各個方面作出規范。
從“陌生”到“熟悉”,各類自組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逐步形成了鄰里守望、和諧融洽的社區氛圍,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在“熟人社會”的影響下消弭于無形。
勝錦社區黨委書記張蕾說,“居民對社區的事兒更加上心了、更主動了,開始更多地參與到議事協商、群防群治、社區服務等事項中來,主動反映訴求、表達意見、參與治理的意愿被充分激發,逐漸從社會治理的‘局外人’成為‘主人翁’!
在居民的廣泛參與下,社區議事平臺范圍進一步擴寬,越來越多的矛盾糾紛、訴求事項、風險問題等通過協商方式解決,一些黨委政府不好解決或解決后容易出現反復的問題,在民事民議、群事群辦的模式下順利解決,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諧因素。
張蕾介紹,今年以來,勝錦社區各類自組織先后舉辦活動50余場次,居民參與1萬余人次;社區矛盾糾紛發生量同比下降85%,群眾滿意度達到95%。勝錦社區先后榮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省級文明社區”“東營市優秀志愿服務社區”等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