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見習記者 李淑楠
基層社會矛盾具有瑣碎性和復雜性,而基層政府處于整個公共管理體系的終端,直面人民群眾。只有基層治理好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有保障。“墾利區聚焦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渠道眾多、力量薄弱分散等問題,全覆蓋式建立了基層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將524個網格細分為2221個‘精網微格’,打造‘幸福滿格’,探索形成一套在高質量發展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新途徑。”東營市墾利區“一站式”矛調中心工作人員蓋聰聰介紹。
9月27日,經濟導報記者一行走進墾利區“一站式”矛調中心,實地探訪基層社會治理的“墾利樣板”。

▲圖為墾利區“一站式”矛調中心大廳一角
“三級”聯動貫通高效
“一站式”矛調中心,“安墾利民”的品牌LOGO十分顯眼。蓋聰聰說,依托區司法局和區信訪局大廳,墾利區將信訪受理、糾紛化解、訴訟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等平臺資源整合進來,聯合“11+24+N”個行政機關以常駐、輪駐和隨駐的形式入駐,同時,吸收志愿組織和心理服務等社會力量,依托“安墾利民”社會治理品牌,打造了規范化、高標準、智慧化的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目前大廳有行專調解組織13個、品牌調解室11個,并創新建立了東營市首家新業態勞動者維權關愛驛站,填補新群體領域權益保障空白。
墾利區通過建設區級矛調中心打造矛盾糾紛“總樞紐”,搭建區級一體化集成平臺,中心窗口實行“5+X”建設模式,以常用的信訪受理、糾紛化解、訴訟立案、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5項功能于一體,拓展行政復議、公證業務、司法鑒定、仲裁服務、司法確認等“X”服務職能;建設鎮街級矛調中心打造矛盾糾紛“終點站”,實現9個鎮街級矛調中心全覆蓋,設置“一窗受理”接待窗口,實現“一窗分流,一鏈辦理”;建設社區級矛調中心打造矛盾糾紛的“前哨點”,建立“一站式”無差別矛盾糾紛受理窗口,打通群眾反映糾紛訴求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前臺掛號、門診就診、病房手術”的矛調工作程序,打造信訪“急診大廳”,并將法院立案引入大廳,在大廳可以快速立案,實現“一站式受理”。
今年以來,全區基層矛盾吸附率提高了17.8%,累計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4518件,涉及當事人42409人,涉及金額104918.65萬元,調解成功率99%,贏得廣大群眾一致好評。

▲墾利區設立“前臺掛號、門診就診、病房手術”的矛調處工作程序
整合資源優化流程
“目前共計建成村(社區)級矛盾糾紛調解中心59個。村(社區)發揮調解員和網格員的‘觸角’作用,延伸信息摸排力度,拓展民意收集渠道,對糾紛開展‘分層過濾’,及時有效地化解了各類矛盾糾紛。”蓋聰聰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對基本事實清楚的一般糾紛,由網格員或矛調員直接介入處理;對難以快速處置的復雜糾紛實行“吹哨報道”,實現了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干預、快處置”,確保將大部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據悉,針對調解力量分散、居民反映“有事無門”等問題,墾利區以董集鎮為試點,在社區探索推行“輪值書記”機制,村書記每周輪流坐班,協助社區黨委解決群眾問題訴求。今年來,“輪值書記”接待來訪居民18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300余件。
此外,墾利區還聘請了部分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鄉賢、“兩代表一委員”、老黨員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共計成立70余支社區多元矛盾糾紛化解團隊。打造了“禾家驛站”“平和茶社”“車行無憂”等眾多特色品牌調解室,全力化解各行各業的基層矛盾糾紛,真正實現了全區矛盾糾紛“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難事不出鄉鎮(街道),矛盾不上交”。
踐行“網格+” 平安到萬家
基層網格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更是政府和百姓之間的“連心橋”。據介紹,墾利區踐行“網格+”,出臺“網格+稅務”“網格+網信”“網格+市場監管”“網格+電力”等聯動方案,網格員“辦小事、報大事”,2023年以來流轉至各級職能部門累計辦理各類事件3.1萬件,積極服務全區中心工作。
同時,為更好滿足群眾法律訴求,推動司法力量下沉,建成集“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于一體的協調聯動機制,配備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98人,建立警官、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輪值機制,各種法律難題在社區即可得到解答。一年來,社區警情同比下降42%。
墾利區以專屬網格工作委員會和社區自組織隊伍為切入點,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網格工作。截至目前,完成實名登記的網格志愿者、網格協管員人數達2.9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墾利區實現了矛盾糾紛“三升、三降”,調解案件數、成功率提升、滿意度分別上升9%、8%、0.3%,同期刑事發案數、信訪重訪率和訴訟立案數下降36.3%、7%、16%,真正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墾利區落地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