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近日,鹽堿地咸水種植產業創新研討會暨鹽堿地改良技術“原土+原水”現場觀摩會,在山東省濱州市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召開。會上展示了“原土+原水”的鹽堿地種植技術,據測產,現在玉米在鹽堿地上的畝產約達620公斤、高粱畝產約達400公斤,并取得了鹽堿地改良當年改良、當年豐收的成效。

該活動由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濱州市科技創新發展研究院、濱州市豐達鹽堿地改良農業研究所、山東種業集團海洲紅種業有限公司等10余家單位共同舉辦。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服務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健,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薛冰等100多位專家及企業負責人出席研討活動。與會嘉賓圍繞設定的討論主題先后發言,為鹽堿地咸水種植為代表的綜合利用新模式帶來新啟發、開辟新思路。
會后,相關專家來到位于東營的鹽堿地改良咸水種植實驗示范基地,中民豐達鹽堿地改良(山東)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福明詳細介紹了相關情況——這個基地地處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腹地,具有典型的濱海鹽堿地特點,土壤含鹽量4.5-9.5‰之間,屬于中重度鹽堿地,地下水位較淺,周邊淡水資源較為缺乏,北邊緊靠武家大溝,溝中基本長年不斷流,水質礦化度大約在5-20‰。運用“克堿王紅剛”技術以及“原土+原水”改良模式,直接用北邊溝渠咸水澆灌,實驗種植堿麥、燕麥、黑麥、食葉草、蘿卜、白菜、甘藍等作物,各種作物長勢良好。
與會人員現場進行了咸水礦化度測量,電導率20mS/cm,并開展了蘿卜采摘,咸水蘿卜單棵已達到1500克重以上。

隨后,參觀了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咸水糧食作物種植試驗示范基地。這個基地主要屬于中度、重度鹽堿地土壤特征,經過咸水種植,在一片曾經寸草不生、白花花的鹽堿地上,不但種出了莊稼,據測產,玉米畝產約達620公斤、高粱畝產約達400公斤,實現了鹽堿地改良當年改良、當年豐收。而據了解,山東玉米畝產記錄是1218公斤,高粱是585公斤。
活動主辦方,豐達咸水科技開發(山東)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行奎介紹說,鹽堿地咸水種植技術要點在于“原土+原水”。“原土”即不用客土、就地種植,“原水”就是在沒有充足的淡水資源的情況下,就地用溝、渠、井等咸水進行澆灌,讓咸水灌溉成為大田適用性技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水鹽調控。通過離子吸附、酸堿中和、鹽類轉化、微生物分解等技術措施改良鹽堿水質,隨水沖施作用于灌溉水,不但可以改良隨著灌溉水進入土壤中的鹽分,既降鹽除堿,又防止鹽堿回返,還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修復作物根系周圍土壤微環境,為作物創造一個正常生長的良好條件。

本次創新研討會暨現場觀摩會,與會專家及鹽堿地改良行業企業負責人一致認為,豐達鹽堿地改良團隊本著“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藏水于技、藏糧于水”的情懷,探討研發的鹽堿地改良“原土+原水”模式及咸水種植技術,有效攻克了鹽堿地綜合利用難題,并實現了不依賴淡水的新路徑,技術相對成熟,經歷過多種類型不同程度鹽堿地試驗驗證;應用領域廣,可適用于不同程度鹽堿地改良、中低產田改造、土壤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鹽堿地園林綠化等領域;投入少,見效快,不用換土,就地取水澆灌,當年改良,當年見效;推廣價值大,改良鹽堿地,修復土壤污染,適用咸水澆灌,有效擴大土地供給,節約淡水資源,有利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該技術的研發推廣,為綜合開發利用鹽堿地,賦能鹽堿地產業,推動實現鹽堿地地區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探索出新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