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4119.9億元,同比下降9.0%,降幅比1—8月份收窄2.7個百分點(按可比口徑計算,詳見附注二)。
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477.0億元,同比下降11.5%;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9623.7億元,下降8.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878.1億元,下降10.5%;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385.0億元,下降3.2%。
1—9月份,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9928.1億元,同比下降19.9%;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38910.7億元,下降10.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5281.1億元,增長38.7%。
1—9月份,主要行業利潤情況如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0.0%,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24.9%,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1.0%,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4%,汽車制造業增長0.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9.4%,紡織業下降10.2%,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15.1%,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5.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下降18.6%,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26.5%,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下降26.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40.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46.5%。
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6.35萬億元,同比持平;發生營業成本81.96萬億元,增長0.3%;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62%,同比下降0.55個百分點。
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64.40萬億元,同比增長6.4%;負債合計94.63萬億元,增長6.7%;所有者權益合計69.77萬億元,增長6.0%;資產負債率為57.6%,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3.75萬億元,同比增長9.7%;產成品存貨6.13萬億元,增長3.1%。
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07元,同比增加0.30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為8.34元,同比增加0.28元。
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資產實現的營業收入為80.1元,同比減少5.8元;人均營業收入為177.4萬元,同比增加6.0萬元;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20.0天,同比增加1.2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63.0天,同比增加5.9天。
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1.9%。






附注
一、指標解釋及相關說明
1、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后的盈余,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2、營業收入:指企業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等生產經營活動形成的經濟利益流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3、營業成本:指企業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等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實際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營業成本應當與營業收入進行配比。
4、資產總計: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5、負債合計: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6、所有者權益合計: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
7、應收賬款:指資產負債表日以攤余成本計量的,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應收取的款項。
8、產成品存貨:指企業報告期末已經加工生產并完成全部生產過程、可以對外銷售的制成產品。
9、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收入×100%,單位:%。
10、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營業成本÷營業收入×100,單位:元。
11、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營業收入×100,單位:元。
12、每百元資產實現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累計月數×12×100,單位:元。
13、人均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平均用工人數÷累計月數×12,單位:萬元/人。
14、資產負債率=負債合計÷資產總計×100%,單位:%。
15、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360×平均產成品存貨÷營業成本×累計月數÷12,單位:天。
16、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應收賬款÷營業收入×累計月數÷12,單位:天。
17、在各表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欄中,標“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潤總額為負數,即虧損;數值為正數的表明利潤同比增長;數值在0至-100%之間(不含0)的表明利潤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過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轉為本期虧損;數值為0的表明利潤同比持平。
18、在主要分組中,國有控股企業包括國有絕對控股企業和國有相對控股(含協議控股)企業等。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或與港澳臺資)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及外資(或港澳臺資)的股東占公司注冊資本比例達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等。私營企業包括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伙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等。
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等指標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徑計算。報告期數據與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標數據之間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計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據統計制度,每年定期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范圍進行調整。每年有部分企業達到規模標準納入調查范圍,也有部分企業因規模變小而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建投產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等變化。(二)加強統計執法,對統計執法檢查中發現的不符合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要求的企業進行了清理,對相關基數依規進行了修正。(三)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剔除跨地區、跨行業重復統計數據。
三、統計范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四、調查方法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狀況報表按月進行全面調查(1月份數據免報)。
五、行業分類標準
執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7)。
統計局解讀:三季度工業企業利潤增長7.7%
前三季度,隨著宏觀政策“組合拳”效果不斷顯現,市場需求持續改善,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工業企業營收利潤持續恢復向好,企業效益狀況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工業企業利潤逐季回升,當季利潤由降轉增。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9.0%,降幅較上半年、一季度分別收窄7.8和12.4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二季度,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1.4%、12.7%,三季度利潤增長7.7%,工業企業利潤在連續五個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由降轉增,呈加快回升態勢。分月看,9月份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1.9%,連續兩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
企業當季營收由降轉增,帶動利潤加快改善。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恢復,工業品價格逐步回升,工業企業營收明顯好轉。前三季度,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持平,增速較上半年、一季度分別回升0.4和0.5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在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后同比增長0.3%,拉動當季利潤由降轉增。分月看,9月份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連續兩個月增長,增速較8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
三大門類利潤均有改善,六成行業利潤好轉。三季度,采礦業利潤降幅較二季度收窄11.6個百分點,制造業利潤由二季度同比下降轉為增長11.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增長44.5%,增速較二季度加快10.6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5個行業利潤增速較上半年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轉增,占61.0%。
原材料制造業利潤降幅顯著收窄。隨著下游需求逐步恢復,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企業生產積極性提高,疊加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共同推動原材料行業利潤明顯恢復。前三季度,原材料制造業利潤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8.8個百分點,拉動規上工業利潤降幅較上半年收窄6.0個百分點,是貢獻最大的行業板塊。其中三季度原材料制造業利潤由二季度同比下降轉為增長60.8%。分行業看,前三季度鋼鐵、石油加工、有色冶煉行業利潤降幅較上半年分別收窄95.8、51.9和28.9個百分點。
消費品制造業利潤明顯好轉。受益于經濟持續恢復向好、擴內需政策效果不斷顯現等因素,消費需求持續回暖,消費品行業利潤明顯好轉。前三季度,消費品制造業利潤降幅較上半年收窄7.9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消費品制造業利潤由二季度同比下降轉為增長11.8%。分行業看,前三季度酒飲料茶行業利潤由上半年同比下降轉為增長5.6%;化纖行業利潤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4.7個百分點;造紙、農副食品加工、紡織行業利潤降幅分別收窄13.6—19.3個百分點。
不同類型企業利潤均有回升。隨著各項惠企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企業信心不斷增強,各類經營主體效益持續好轉。前三季度,規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私營、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利潤同比降幅較上半年分別收窄9.5、10.3和2.3個百分點;大、中、小型企業利潤降幅分別收窄10.9、4.5和3.5個百分點。
企業單位成本下降,營業收入利潤率提高。三季度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回升,帶動企業營收改善,盈利空間擴大。三季度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4.74元,同比減少0.71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02%,同比提高0.41個百分點。
總體看,前三季度工業企業利潤逐季改善,恢復向好態勢明顯。下階段,要繼續落實落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場信心,助力企業紓困解難,穩定企業預期,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鞏固工業企業效益恢復向好基礎,持續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