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最高人民法院10月10日發布《關于優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針對社會關切的焦點問題,提出了更為細化的司法政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保駕護航。
近10年來,民營企業數量增長了3.7倍,在企業中占比增至92.4%。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具有靈活的運作機制,能夠更快地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民營企業不僅在投資中有重要地位,在解決就業、創造稅收等方面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民營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要“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就需要加大法治建設力度,建立起有利于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健康長久發展的長效機制、制度和法治環境,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或者是過度采取執法措施,是民營企業家常常擔心和害怕的,這將造成企業的巨大損失。此次指導意見,特別強調了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人格權的保護,充分發揮人格權侵害禁令制度功能,及時制止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在維護統一公平誠信的市場競爭環境方面,明確針對惡意“維權”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擾亂正常市場秩序行為,以及利用虛假、惡意訴訟侵害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行為,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針對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提出建立專門的小微企業破產程序和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制度,推動有效化解民營企業債務鏈條;在運用法治方式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和治理方面,強調有效拓寬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依法規制民間借貸“砍頭息”“高息轉本”等亂象;還強調規范股東行為,提高“內部人控制”的違法犯罪成本,維護股東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庭長胡仕浩表示,對民營企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處理,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
要防止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民營經濟人士獲得的財富,把準產權保護的價值導向,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指導意見》的發布必然會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家的安全感、公平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