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布的《2023年第十一批天津市政府債券發行結果公告》,10月10日,2023年第十一批天津市政府債券已完成招標,其中再融資一般債券(四期至六期)實際發行規模達到210億元。
同日,青海省披露擬發行合計96億元的再融資一般債券與專項債券;10月9日成功發行663.2億元再融資一般債券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披露擬再發行合計403.8億元的再融資一般債券與專項債券;吉林省披露擬發行250億元再融資一般債券。
10月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重慶市、遼寧省也披露了相關擬發行計劃。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8個省份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包含擬發行,下同)規模合計已接近4000億元。
目前尚無對“特殊再融資債券”的官方定義。市場普遍將募集資金投向為“用于償還存量債務”的再融資債券稱作特殊再融資債券,前述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均屬其列。
“不同于普通再融資債券的募集資金用于償還到期政府債券本金,特殊再融資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置換地方隱性債務。”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馮琳表示。
“特殊再融資債券名義上是一筆用于再融資的地方政府債券,可以是一般債券,也可以是專項債券。”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稱,由于并不對應一筆具體的地方政府債券,因此具有“特殊性”。從具體作用來看,特殊再融資債券或用于化解地方隱性債務,特別是具有短期、高息特點的隱性債務,從而壓降地方政府廣義的財務壓力。
馮琳介紹,通過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隱性債務此前已有實踐。從2020年底開始,部分地方政府發行的再融資債券募集資金用途從“償還到期政府債券本金”變更為“償還存量債務”,即被認為是用于置換隱性債務。
馮琳認為,目前已發行或擬發行的均為償債壓力比較大的地區,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將對這些地區的流動性壓力起到緩釋作用,也有利于改善區域整體的再融資環境。
“部分省份發行規模的超預期以及地方債務限額空間的統籌調度和充分利用,預示著本輪特殊再融資債券的實際發行規模可能會超出此前市場預計的1萬億元至1.5萬億元。”馮琳表示。
談及特殊再融資債券在化債進程中的效用,明明認為,其主要針對隱性債務,尤其是符合以下特點的隱性債務,即短期剛兌、高息、以非標或債券形式存續。因此,本輪特殊再融資債券陸續落地之后,上述壓力較大的隱性債務將轉化為長期、低息、直接背靠政府信用的地方政府債,能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廣義的財務成本。
馮琳表示,通過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置換隱性債務是阻力較小、短期成果也比較顯著的化債方法。用期限長、利率低的地方顯性債務置換隱性債務后,地方整體債務結構會得到優化,債務穩定性增強,債務成本降低,債務風險相應得到緩釋,從而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和空間。(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