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王偉 攝
蟄伏了三年的旅游市場,終于在今年迎來了強勢反彈。
從觀光游邁向休閑度假游,從傳統業態向新業態融合,細分市場進一步深耕……火爆的旅游市場對景區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景區運營的創新之路,還有很多待解的難題。眾多難題之下,如何“活化”景區運營?
2023年中秋遇國慶,九女峰沉浸式景區給游客帶來一場山野奇妙探索。云間漫步,聽山野奇妙自然之聲;中秋月圓,與圓月對望寄鄉思;順流水至峽谷,秋高氣爽感受奇石之趣;星空,花園,草地,楓葉飄落,圍坐品茗賞月……
九女峰項目為景區運營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文化+旅游+生態”融合發展,打造沉浸式網紅打卡地,將游客引流到鄉村,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把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
“一村一品”“一村一韻”
九女峰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元,分三期建設。在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項目打造方山鄉集團聚焦鄉村文旅、康養度假、高效農業三大核心產業,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發展特色文旅產業。
“比如里峪村,我們按照‘培訓村’的定位,在這里建設了山東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研究院、春天里度假酒店、民宿酒店,主要承辦黨建團建、游學研學及各類培訓、會議活動,一方面能夠增加ToB端流量,同時,也很好地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山鄉集團(山東)九女峰鄉村振興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褚宏偉如是對經濟導報記者介紹。
八樓村的定位是“民宿村”,山鄉集團尊重原有村落肌理和山野環境,打造了10余套以院落為主題的精品民宿以及鄉村音樂酒吧等配套設施,被評為全省首批五星級民宿;打造了山鄉牧野一站式露營地,面積1.7萬平方米,這個村也由“貧困村”蝶變為“小康村”。
在東西門村,圍繞“云”和“月”兩大場景,建設了故鄉的云書房、故鄉的月兩大精神文化建筑。去年下半年以來,山鄉集團深度推進文旅融合,整合了原有的民宿酒店、書房、泡池、大峽谷,全新打造星空郵局、螢火叢林、楓月無邊等業態場景,策劃推出故鄉的月沉浸式演出,呈現九女峰沉浸式景區,受到游客好評。
此外,在豐山村,山鄉集團參與建設了國家黃精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集中草藥種植業、中草藥加工業、科教研發產業、中醫藥養生健康產業和農文旅休閑度假產業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體系。“目前,已獲得政府獎補資金1300萬元,黃精研發中心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褚宏偉透露。
合順村的定位是“童話村”,今后將打造濟泰首席自然系沉浸式親子家庭樂學目的地和九女峰鄉村旅游度假親子游樂地標,共涵蓋7大游戲板塊、120多種沉浸式體驗和20多種研學場景,并配套建設民宿酒店、露營等業態。
截至目前,九女峰在抖音小紅書等線上平臺熱度高達1.5億。項目自2020年10月運營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利潤5000余萬元,直接帶動1000余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褚宏偉對項目的發展前景如是估計。
從觀光到沉浸
從過去的觀光式走馬觀花,到如今的渴望沉浸式體驗,近年來,游客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想要游客達到一種深度的沉浸,就需要景區在情景規劃和體驗設計上下功夫。沉浸式景區,正是九女峰重點打造的全新景區。
與泰山的壯美崇高相比,九女峰所在的東西門村質樸內斂。山鄉集團圍繞“鄉愁”文化,精心打造了故鄉的云書房、故鄉的月兩大精神文化建筑。書房形似“一朵懸停于山間的漂浮云絮”,回應泰山云海的波瀾壯闊,以獨特的建筑動線與起伏岑寂的山脈、潺潺的泉水相呼應;故鄉的月則以形似“圓月”的建筑語言,將中國傳統文化“圓融”“圓滿”的哲學內涵進行了淋漓盡致展現,以月亮為主題打造的沉浸式演出,更是藝術化地呈現了一場極致的東方美學。
東西門村由東門和西門兩個自然村組成,山林面積8000畝,現有村民54戶118人,平均年齡61歲,也是典型的空心村、老齡村。山鄉集團利用村民閑置廢棄的院落,因地制宜設計打造了高端野奢度假酒店,用輕盈的觸摸,傳遞有意義的體驗,與環境山林掩映,與山野自然相融,賦予居住空間與自然融合的詩意美學。“高端野奢度假酒店、故鄉的云書房、沉浸式演出、大峽谷以及星空郵局、楓月無邊等多種業態,共同構成了九女峰沉浸式景區的產品體系。中秋、國慶假期期間,項目內各民宿酒店連續多天滿房、一房難求,沉浸式演出每天七場演出均達到了最大接待量。”褚宏偉介紹。
目前,該項目已成為國內頂尖的精品民宿,不僅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鄉村度假產品,而且還給當地村民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為村集體年均增加收入20余萬元,戶均增收近4萬元。
鄉村振興樣本
九女峰項目運營模式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帶來的鄉村振興樣本意義。
“我們改變了傳統景區的發展模式,通過打造一個開放的空間,從而實現與村民共建、共生、共享,不少群眾都有‘土地流轉、宅基地租賃、村集體分紅、項目地就業’四筆收入。”褚宏偉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村民劉偉偉在九女峰項目的帶動下,返鄉創業,經營起了農家樂——楊家大院。“平均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劉偉偉說。
同村的孫福泉、楊慶花夫婦也是九女峰項目的受益者。此前,夫婦二人靠種核桃、栗子為生,一年的收入僅為5000余元。近幾年,兩人一個在“故鄉的云”民宿停車場做保安,一個在山鄉牧野露營地做保潔,兩人月收入超6000元。
近年來,九女峰片區內19個村集體經濟由平均8.5萬元發展壯大到2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萬元提高到2.6萬元。
“以前這里貧窮又破敗,簡直不是人住的地方;現在,這里也不是人住的地方,是神仙住的地方。”作為土生土長的九女峰人,東西門村支部書記朱士印親眼見證了這里的美麗蛻變,他深有感觸地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